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年将农村公路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交通运输部门扎实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等部门有效推进,成绩斐然。到2011年底,全省所有建制村全部通了水泥路,平坦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通向村部、通向县城、通向国省道,农民兄弟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生活。
开通农村客运,安全第一。由于我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农村公路多分布在山区,不少属于盘山道、临水路,弯急坡陡。为保障农村客运安全,2011年4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农村公路客运车辆安全通行条件》,对农村客车的适用车型、公路条件、通行时段、驾驶员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农民兄弟乘坐农村班车更加放心;要求开通班车的农村公路,必须经验收合格、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各县(市、区)政府牵头交通、安监、公安交警等部门,对农村公路逐条勘查,整改安全隐患,符合安全条件才准予开通农村客运。
实现“公路修到门口”后,“班车开到村头”成为农民新的期盼。随着为民办实事项目“村村通客车工程”的全面实施,我省农村客运蓬勃发展,班车增多,班线加密。目前,符合安保条件的建制村都通上了班车,全省农村客车总数达7700辆,建成客运站411座、候车亭6989座,全省1.4万多个建制村开通班车率达到94%。
今年,我省继续在农村公路符合安全通行条件的前提下,引导农村客运公司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推广片区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农村客运。今年,要新增更新农村客车600辆。到“十二五”末,全省建制村将100%通上班车。
为了引导农村客运公司采用综合安全性能较好的车型,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政府投入力度,交通运输部门对我省新购置并投用的推荐车型给予省级补助。车辆购置价格在10万元以下的,每辆给予20%补助;价格在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每辆给予25%补助;价格在20万元以上的,每辆给予30%补助。属我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或农村客车投入使用年限在6年及以下更新购置的,补助资金还将上浮5%。(李烈 陈昌和)
亲 历
幸福班车
巴士从郑庄村出发了。李烈 摄
64岁的郑肇旭在尤溪县郑庄村住了大半辈子,但生活并不枯燥。“前天,我刚乘公交去了西城镇大儿子家。”老人乐呵呵地说。
老郑的三个儿子都在镇里和城关有了事业,安了家,村里就剩老两口。“以前,村里没通路,也没公交车,想去儿子家,只能等他们骑摩托车来接我们。”他说。
郑庄村位置偏僻。2005年,从和平村的县道岔出一条道,延伸两公里多接到村口,郑庄村告别了没有水泥路的历史。然而,通了水泥路,但没有配套公交,郑庄村民要走40分钟到和平村路口,才能搭上班车。
2010年底,省里为民办实事项目“村村通客车”让郑庄人好梦成真,崭新的巴士开到了家门口。从郑庄乘公交到西城镇,13公里,只要20多分钟。如果要去县城,村民只需在西城镇转车,再花上10分钟,就能到达。
“我们老两口在家里种了不少菜,吃不了的,我就拿去镇里或县城卖,早上坐车出去,卖完了晚上坐车回来。”郑肇旭说,如今蔬菜行情比较好,一年下来,仅此一项家里就能多出1000多元的收入。
郑庄村有一片几十亩的茶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招工难,卖茶也难,曾几易其主。
“现在好了,茶场从邻近的管前镇、新阳镇招来工人,他们早晨坐车来郑庄,采完茶晚上就坐车回家。”郑庄村村主任郑开炜说,茶场给交通补贴,邻近村庄的农民都很乐意来帮工。
如今的郑庄茶场,已扩至400多亩。“效益不错,村集体收入每年会增加一两万元。”郑开炜说。
像郑庄这样的偏远村,在尤溪县还有很多。2008年,全县250个村,有一半以上没通车。经过3年多的努力,2011年11月30日,全县建制村100%通客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的城乡客运网。(李烈 陈亮 邱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