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记者从104国道驱车进入连江县东湖镇北部,一路上群山叠翠,畲乡天竹村就坐落于群山间的盆地里,一栋栋带着浓郁畲族气息的民居分布于道路两旁。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天竹村独特的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你们要是早来几天就能赶上我们的歌会了。”村民兰桂香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家里坐坐。原来,前几天,天竹畲族文化广场落成,兰桂香、雷月弟等一批天竹村畲族歌曲传承人为到访的上千名客人献上畲族歌曲。
畲族人自称“山哈”,由于多居住在山区,人们山岭相隔,歌声就成了山哈的心灵翅膀,对歌也成为历史上畲族人常用的交流方式。
“过去,畲家人上山唱、下田唱、婚嫁唱、拜年唱,对歌对出沉甸甸的感情,也守住一份悠久的传统。”在天竹村村史馆——这个连江第一个村级历史博物馆,已当了25年村支书的雷时玉介绍道。
传承山歌,其实只是天竹村多年来守护传统的努力之一。雷时玉说,寻根历史、守护传统,可以团结大家一起奔向致富的道路。
村史馆的建设就包含雷时玉以及天竹村所有畲族人共同的坚守,年轻的畲族孩子可以在这里学习到畲族的传统历史以及对歌文化。
“从畲族瓷器、织布机到民族饰品,这里所有的文物都是我们村里人历经5年收集回来的,最远到过广东凤凰山畲族起源地。”雷时玉自豪地说。
天竹靠近东浦工业园区,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附近务工。然而,每到“三月三”畲族乌饭节、天竹歌会、竹竿舞会等传统节日或活动,大家都要回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日积月累下来的是对共同文化的认同。从1987年天竹建村以来,筹工筹劳就成为勤劳的天竹人建设美丽家园的方式,村里通往104国道的6公里道路、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村史馆,都是这样建成,每一位天竹人每年筹工筹劳至少30天。
对传统的坚守还为天竹带来了旅游致富的良机。
好客是畲族的传统,每年乌饭节,天竹村都要招待大量远道而来的客人,久而久之,畲乡天竹“人和、山美、水好”的名声慢慢传扬开来。
40多岁的雷文平是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也是村里歌会的锣鼓手。今年的天竹畲族广场落成仪式歌会上,他家免费接待了近30位客人。
自家种的稻米、蘑菇、四季豆,山坡上散养的土鸡土鸭和周边竹山出产的笋干,饭后再来点枇杷,天竹畲家人用真心招待远方的朋友。走的时候,客人们都要买点土特产。
“我们家一只土鸭能卖百来块钱,根本不愁销路。”雷文平说。
把客人请进来,先付出、后收获,畲家天竹以传统风情和好客情怀成为远近闻名的畲乡旅游村,并带动纯农业村向复合型农业休闲村庄转变。天竹村人口287人,耕地面积285亩,山地面积1500亩,拥有350亩枇杷、120亩蔬菜以及上百亩竹山。通过发展畲族风情游,村子完全实现自产自销。
雷时玉介绍,村里的农家乐“畲风楼”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这还不包括村民自己接待的游客数量,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