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暑期长假。当城里的孩子跟着爸妈在游乐场嬉戏时,那些被留在乡村、守着老家的孩子们,他们的漫漫假期又是怎样度过的呢?记者近日深入大山深处、侨乡村落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聆听留守儿童们的心声。
大山深处的亲情期盼
仙游县游洋镇河星村,海拔495米,位于仙游、永泰、城厢、涵江等四个县区交界处,全村2300多人,大部分常年在外务工经商。河星村小学一共有16名孩子,其中上幼儿园的有9名。
文豪5岁、文艺6岁,他们是一对表兄弟,都读幼儿园,住在湖洋自然村,离学校有2公里路程。两人的父母,都在外省打工。
60多岁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要种着一片水田,显得相当吃力。特别是放了暑假后,正值顽皮年龄的文豪、文艺,稍微没注意就不见踪影。刚放暑假时,两人提着袋子沿着公路跑到学校附近的菜摊,想帮奶奶买菜,结果奶奶焦急万分地找了半天才把他们寻回家,气愤之下,拿棍子打了他们,之后就只准兄弟俩在家门口玩耍,最远不能超过几十米外的公路。
家里原来装了电话,为了省钱,奶奶把电话停掉,只能等孩子父母打电话到邻居家里,过去接听,一个月一次。孩子想父母时,也没办法主动联系。想要见面,只能等到春节时,父母还不一定能回来。
那孩子会想爸爸妈妈吗?奶奶听到记者提起这个问题,眼圈慢慢红了:“孩子对爸爸妈妈陌生,偶尔才会问一句‘爸爸妈妈哪天回家’。其实,他们心里是很想念的。看到别的孩子叫妈妈,两人也会追上去跟着叫。文豪的妈妈回来了,文豪叫妈妈,文艺也会站在一边跟着叫,其实是他姑姑。”说到这里,奶奶已经两眼通红,眼泪哗啦啦往下掉。
文豪、文艺听到这里,眼神怯生生地不说话,一起转身跑到大门边的竹筐里,翻来翻去,一人找出一件花花绿绿的儿童圆领衫。看到这一幕,奶奶刚擦干的眼泪又出来了:“这是孩子父母在外地买的,托老乡捎回家来。两个孩子特别高兴,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找出来穿。”
因为奶奶定了不能走远的规矩,两人整个暑假就在门口的空地上闹一闹。地上放着的一辆黑色婴儿车,成了兄弟俩争抢的对象。这曾经是他们的摇篮,现在又成了他们唯一的玩具。
河星村一位村干部介绍说,大多数的孩子已经被父母带走了。学校里剩下的16个孩子,几乎全是留守儿童。整个暑假,孩子们只能窝在山里度过。
随父母迁徙的“候鸟”假期
41岁的戚良告,来自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城郊,6年前带着妻子来到莆田务工,把12岁的独生女儿戚小燕留在了老家,由年迈的爷爷奶奶负责照顾。到了农忙时,小燕就只能自己做饭,甚至得在课余时间下地帮忙干活。
戚良告说,每年暑假都是最担心的时候。一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身体毛病也多,怕他们照看不好女儿;二是农村有不少水库、水塘,很担心女儿去游玩,发生危险;三是孩子学习情况把握不了,几个星期才通一次电话,没办法辅导。
所以,这个暑假开始时,戚良告咬咬牙,回了一趟老家,把女儿接到了莆田。
戚小燕很高兴,城市里的一切陌生又新鲜。虽然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一个在工地干活,一个在鞋厂打工,白天根本没有时间陪她。戚小燕说:“哪怕只能窝在租的小房子里看电视,也特别开心。以前在老家我每天都把一张全家福照片放在书包里,想他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现在能和爸妈在一起,觉得很幸福。”
三口之家在暑假里团聚,让戚良告夫妇宽慰不少。“孩子懂事,在老家有个感冒发烧的,怕花钱,怕大人担心,就自己蒙在被子里捂着。现在她过来我们能更多地照顾她,干起活来也心安。”戚良告说。
说起城市生活,小燕眼前一亮,同在莆田务工的亲戚,已经带她去了市里的图书馆。“那里有很多书和杂志,我去了就不想走。”小燕说,虽然父母还没空带她去公园和游乐场玩,她还是觉得这个暑假趣味十足,“在爸爸妈妈身边,做作业有劲,看电视也有意思。”
全家都希望,小燕能借着这次暑假的机会适应莆田生活,等秋季开学时能顺利在当地小学上学。目前,戚良告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海边侨村的暑期课堂
“我爸爸在意大利!”
“我妈妈在阿根廷!”
“我爸爸妈妈都在西班牙!”
听到孩子们的这些回答,如果不知情的话,还以为自己到了一个“国际夏令营”。其实,这只是涵江区江口镇新墩村留守孩子的暑期夏令营。
江口镇是著名侨乡,新墩村是最靠海的侨村之一。这里一半以上的村民出国务工、经商,分布在新加坡、韩国、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等十几个国家、地区。他们的孩子都留在村里,由爷爷奶奶抚养,成了“国际留守儿童”。
据了解,新墩村的留守儿童有100多人。往年暑假,不少爷爷奶奶会把孙子孙女送到几位老师家里,由老师开办小型的暑期辅导小组,给孩子们增长知识,培养兴趣。
今年,这些暑期辅导小组升级成夏令营,组织者是65岁的李金灿。他是新墩村一座庙宇福惠堂的负责人,管理着福惠堂助学基金会。福惠堂在村里信众较多,所以助学基金会也收到了不少捐款。
暑假开始前,李金灿就想用助学基金会的捐款办个留守孩子暑期夏令营,让这些孩子有个暑期乐园,也减少爷爷奶奶们看护的压力。很快,李金灿就付诸行动,他把暑期课堂选在福惠堂的大厅里,搬来了30套桌椅,买来“看图识字”贴画,做好消防安全知识的展板,布置出一间大教室,又聘请了几位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老师,总共花了1万多元。在放假之前,他贴出了留守孩子夏令营的免费招生通告。
7月1日,学校放假,夏令营也开课了。第一天就有32个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来报名。第二天,又增加了14个,桌椅不够,便分成上午低年级班、下午高年级班分别组织活动。
年过六旬的李珠妹,带着7岁孙女、4岁外孙女两个孩子,她对暑期夏令营很支持。“假如请剧团演戏,一个晚上要3000多元,把这些钱花在孩子身上,更值得。”李珠妹说,儿子儿媳在西班牙务工,两三年才回家一次,特别嘱咐一定要照顾好孩子。以前暑假,带孩子的压力很大,生怕出现安全问题,现在有了夏令营,孩子上午参加集体活动,下午做作业,晚上在电脑前和父母视频见面,暑假过得很充实。
7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福惠堂时,孩子们正认真地在上美术辅导课。虽然“教室”古老、桌椅陈旧,孩子们仍兴致勃勃。10点半,下课了,爷爷奶奶们赶了过来,一边把孩子抱上自行车,一边热情地和李金灿打招呼:“明年一定要接着办啊!”(卞军凯 郑志忠 朱崇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