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务人才建设——泉州答“三问”

发布时间:2012-07-17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人才问题,是医改走向“深水区”的瓶颈。人才“引不来、下不去、留不住”,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一大困境。
  当前,我省各地正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引进和使用医务人才,而泉州已在这条路上先行一步。针对基层医务人才建设普遍面临的“三问”,泉州尝试着做出自己的回答。
问题一:
如何不拘一格引人才?
  持续高温引发的更多中暑病人,让丰泽区东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吴晓霞比平时忙很多。这名郑州铁路卫生学校毕业生,去年8月考进服务中心。
  当时,公共卫生专业和预防保健专业的加起来只有2人报名。好在去年5月,泉州出台《关于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招聘计划数与实际报名数未达1:3比例的,由卫生部门商人事部门同意后予以开考”。依此,市卫生局和人事局决定将这两个专业合并招考。
  类似这样不拘一格的举措,还包括“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医药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可采取面试或直接考核方式进行”、“对预防医学及其他紧缺急需专业,可适当放宽学历和专业要求”等。
  泉州对医务人才的饥渴,早过于全省很多设区市。该市卫生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科科长陈秋婷坦言,在2009年新医改开始之前,泉州曾连续5年招不到基层医务人员,最多时缺编率达40%。“究其原因,正是管人的单位不用人、用人的单位不管人。”
  《意见》的出台,理顺了管理体制: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并对核编后的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实行乡镇卫生院院长聘任制;社区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可参照执行。目前,泉州所有基层医疗单位全都照此执行。
问题二:
如何促进人才下基层?
  自从潘意坚来到晋江紫帽镇卫生院的中医科后,当地很多居民不用再坐1个多小时车去大医院了,因为家门口就有主任医师坐诊。
  潘意坚去年从泉州市第一医院退休后,加入首批“延退中高级职称医师”队伍,被选派到紫帽卫生院。除每天例行坐诊外,潘意坚还负责整个科室的建设。
  该卫生院院长孙丰裕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他们就通过晋江市卫生局联系泉州市中医院,请来一名中级职称的医师,帮忙创建中医康复理疗科,今年又相中该医院一高级职称的医师,打算通过延退方式请到卫生院来。
  延退中高级职称医师,被视为泉州促进人才下基层的关键举措。《意见》规定:选派人员享受原单位、原岗位在职人员的同等待遇,同时,每人每月补贴2000元;这些延退人员的编制、经费及专业技术职数由原单位单列管理,所聘用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占用原单位的职数。
  这是明显的“双赢”——大医院空出更多职数,鼓励年轻人进步;小卫生院不用负担这些名医更多的费用,又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做强特色科室。据悉,继首批延退的4名医师到岗之后,泉州第二批延退医师也将在年内到岗。
问题三:
如何让年轻人留得住?
  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张方,现是丰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自去年7月起,他每月多了1000元补贴。“现在每月有4000多元。”张方坦言,收入增加让自己更安心于现在的工作。
  在泉州市卫生局副局长郑英兰看来,退休医生下基层“传帮带”,是破解人才“下不去”的良好开端,但基层需更多年轻的医务人才,并且得让已来的人才留得住。
  “本科生不大愿意到基层来,因为在基层医疗机构与在大医院当医生,发展前途、收入、社会地位都差很多。”郑英兰说,“人才缺失已成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基层高学历专业人员待遇尤为重要。”
  去年起,泉州开始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含在职学历)卫技人员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对乙类、丙类乡镇卫生院全日制大专学历(不含在职学历)卫技人员每人每月补助500元。
  “如今,现状有所改观,但并不是说我们不缺人了。我们也还在通过与高校采取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增加高学历人员的招聘数量,加强在职专升本人才培养力度。”郑英兰说,“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到2015年能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35%的目标。”(储白珊)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