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为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主要场所和载体,村卫生所无疑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基础,承担着农村基本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如何夯实这一基础,更好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这方面,尚属欠发达地区的长汀县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
做好“村”文章
6月14日,长汀县濯田镇刘坑村,刘永兴正在村卫生所里忙碌着。作为刘坑和周边寨头、同睦三个村的中心村卫生所村医,老刘承担着三个村400多人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服务,“扛起锄头下田,放下锄头看病”是他最基本的生活状态。
“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有个头疼脑热的总得有人管吧。” 刘永兴告诉记者,三个村离濯田镇都在10公里以上,目前留在村里400多人中,老年人就有近300人,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平均每天有四五个村民过来看病,多的时候10来个。
“这是我们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的一种模式,即在条件适合的地方设立中心村卫生所。”长汀县村卫生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林勇介绍说,为了解决一些人口较少、村子之间距离较近的空白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县里成立了23个中心村卫生所,覆盖本村和周边村,村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交由中心村卫生所完成。
刘永兴除了负责村民的基本医疗外,还承担着健康教育、妇保儿保、传染病报告、老年人体检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些服务都列入对老刘的考核。如果考核合格,他一年能拿到1.06万元的村医补贴;如果不合格,则至少少拿三四千元。
刘永兴基本上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出诊,往往是接到一个电话放下农活就出发。去年10月,只有一户人家的同睦村补楼江自然村一家四口因感冒病倒,一个电话过来,老刘下午一点钟出发到了下午六点多才赶回来,“人家说山路十八弯,到那里至少二十几个弯,连摩托车油费都不够,但不去肯定对不起人家”;看到不少得了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人要自己到镇卫生院拿药,“去拿个药晕车回来要病倒两三天”,他就主动帮忙,定期去镇卫生院把药开出来送给他们;为了方便群众,他还在卫生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参加新农合的群众来看病可以直接报销抵扣60%……
而在离刘坑村数十公里外的策武镇南坑村卫生所,一大早就有三位村民到卫生所挂瓶输液,村医袁廷木一边照看三位输液的村民,一边为其他前来看病的村民诊断、开药。
“我们村人比较多,每天一般会有10个左右的病人,平均下来我一天的收入也就五六十元钱,还不如出去打工,但我本来就是学医的,村民有需要,还是留下来了。” 袁廷木毕业于长汀卫校,1998年到村卫生所当村医,35岁的年龄在乡村医生里算是很年轻的了。
南坑村有1200多人,分布在5个自然村,最远的离卫生所不到1公里,居住比较集中。为了做好村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村卫生所基本上是24小时营业,没事时袁廷木种着一亩多地,还养了两亩左右的鱼塘。
“南坑村的情况比较正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村一所。对此我们把重点放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林勇说。
对于这类村级卫生所,当地卫生部门投入资金通过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以保证卫生所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500人以下的不低于40平方米),注射室、诊室、药房一应俱全,并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提高村级卫生所的服务水平。去年,长汀共完成135所村卫生所的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280多万元。
在提高这类村卫生所硬件设施的同时,当地还结合实际情况,每年举办7期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班,对全县431名在岗村医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作为濯田镇刘坑、寨头、同睦三个村的中心村卫生所村医,刘永兴承担着为周边400多名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图为老刘在查看医疗台账。
在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卫生所,村医袁廷木(左)正在照看输液的村民。
“村医乡用”
3名乡村医生穿着白大褂,坐在乡卫生院的办公室里,时而接待前来看病的群众,时而通过电话了解村里谁头疼脑热了,谁的慢性病药没有了,显得十分忙碌……
走进宣成乡卫生院,记者就感受到了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乡村医生不在村里蹲点反而在乡卫生院“坐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属于人口少而集中的小乡镇,一方面很多村人太少养不起一个村医,另一方面是乡卫生院人手紧缺,我们把乡村医生集中在一起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宣成乡卫生院院长张养元介绍说。
宣成乡常住人口5800多人,分布在8个村18个自然村,属于比较偏远的小乡镇。虽然8个村都有村卫生所,但由于不少村子的人口太少,不少村医因为收入实在太低而跑出去打工,致使村卫生所基本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泮溪村卫生所最多时有3名村医,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和迁出,村里常住人口只剩下200多人,根本养不起这么多村医,村医也就只剩下干了近40年乡村医生的范维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宣成乡卫生院医护人员严重紧缺。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无法吸引人才,整个卫生院包括医生、护士、司药等在内一共只有13个人,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难题如何破解?2009年,当地卫生部门想出了一招:“村医乡用”乡村联动。即在边远乡镇及乡村医生较少的地方,把乡村医生集中在卫生院统一管理,成立乡村医生管理办公室,与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团队一起,分团队责任到村,采取统一巡诊,统一服务,送医送药,上门服务的方式,兼顾乡村两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范维林就是这一做法的受益者。和另外两名村医被一起集中到乡卫生院统一使用后,老范与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一名护士组成了一个公共卫生服务团队,负责中畲、下畲、泮溪3个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每个季度,老范的3人团队都要到挂钩的3个村一次,负责为群众进行健康检查、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每周二、五,老范还要到自己挂钩的泮溪村巡诊,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而其他时间,他还可以在乡卫生院帮忙,缓解卫生院人手不足的问题。
“集中到乡卫生院统一使用的3名村医经验都很丰富,在卫生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张养元说,目前,像范维林这样的村医一年下来差不多有2.5万元的收入,“他现在干劲很足,还准备去考成人大专呢!”
长汀县村卫生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林勇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山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医疗卫生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村卫生所、乡卫生院两头都能够兼顾,很好地稳定了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满足了基层群众的需求。
目前,长汀县偏远的铁长、庵杰、羊牯等乡镇采取的都是这种方法,覆盖了21个村。对一些条件暂时还不具备的村,当地则采取由乡镇卫生院直接派驻医生的办法解决,由卫生院派驻医生护士,定期到村里开展服务,并在每个村聘请一位公共卫生服务协管员,为服务团队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通过这些办法,目前长汀已经实现了全县297个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覆盖。(张杰 陈天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