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坑”何以变“富谷”?——解析长汀县南坑村致富路径

发布时间:2012-07-01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群山连绵,夏花绚烂,绿树葱茏,丛林中的村庄隐约可见。这就是长汀县南坑村。
  若不是亲见,谁会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大地,10年前竟是长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域之一?
  如今的南坑村,已是长汀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00多元。
  “村里能发展,从‘难坑’变成‘富谷’,靠的是带头人。”村民袁连淦直夸村两委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心骨。
  “我们的思路是‘一树一山一水一田一路一民居’的‘六个一工程’。”6月29日,村支书沈腾香告诉记者,村里立足实际,扩种银杏、绿化荒山、整治溪流、流转土地、硬化道路、改造旧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广种银杏绿荒山——
  让南坑人富了起来
  南坑村距县城5公里,紧邻国道。过去,村民过着“种田填肚皮,打柴割草换油盐,养头猪等过年”的苦日子。
  1997年,32岁的女党员沈腾香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经在外乡贤、全国扶贫状元刘维灿推荐,参加了全国西部地区县委书记培训班,是培训班中唯一的“村官”。回来后,她对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有了信心。在村两委会上,沈腾香说:“南坑要发展,关键是要党员先动起来,治理好水土流失,改变穷山恶水。”随后,她组织党员和种养能手到漳州石坑学习经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种银杏、绿化荒山、整治溪流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1999年,南坑村引进厦门树王银杏制品有限公司,创办无公害、生产、休闲为一体的银杏生态园,落实山地流转机制,租赁村民山场2300多亩,修果园道路19810米,种植了2300亩银杏。为扶持银杏产业发展,村里还把猪场建到银杏山场上,建起了1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3个,沼渣、沼液作为树王公司银杏的肥料。
  打铁先得本身硬。沈腾香带头在苦竹坑开山种果10多亩。果园逐年发展,如今面积达60亩。
  四组的袁连发,年过花甲,不愿接受新观念。沈腾香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劝说,都碰了一鼻子灰。“我的山要割草卖,不种果。”袁老汉固执地说。沈腾香说:“那就让事实说话吧!”三年后,初试结出的油柰果,卖出每公斤4元的好价格,袁连发心动了,主动在山场种了20亩的油柰、银杏、油菜。
  如今,南坑村宜果荒山全部种上了银杏、油柰、桃、李等果树,昔日的秃头山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全村种果面积7739亩,其中银杏4300多亩;人均种果5亩多,户均养母猪3头、菜猪20头,建立猪—沼—果家庭农庄10个,成为远近闻名的“闽西银杏第一村”、生态养殖基地村。
 
 生态农业乡村游——
  让南坑人一直富下去
  “一树一山一水”使南坑村民们初步富裕起来了。然而,村两委没有就此满足。在市挂钩部门的支持下,沈腾香带领南坑村人迈开了建设新农村的新步伐。沈腾香说:“要巩固水土保持,让南坑人一直富下去,还得做好另外‘三个一’——流转土地、硬化道路、改造旧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南坑村村道在过去的水灾中频遭破坏,村里发动村民捐资投劳,村民每人捐资20元,每部车辆的车主出50元,将原来的坑坑洼洼村道修成长3.28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为建村部,沈腾香自己带头,做好其他8户乡亲的工作,拆迁了480平方米的“烂宅屋”,这其中沈腾香家就占了一半。在凌志扶贫协会支持下,共筹资30多万元兴建了集村两委办公、村民文化娱乐、农民科技培训为一体的“农民之家”。
  村里还组织实施村民整理项目,拆除厕所、猪舍、旧房等125间3000多平方米,新建生产生活道路32条3100米,新建房屋全部统一了立面,院落整齐清洁。
  在村两委带领下,南坑村已从一个山秃人穷的严重水土流失村,成为连续两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省级文明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期,南坑村又提出,以“银杏生产、生态南坑”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第一期生态体验园已种植大棚蔬菜150亩,20亩集养殖、垂钓、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已投入运营,客家文化广场、南溪水景走廊等正在建设完善,以“绿泉水库”为核心的水上乐园已列入项目规划。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