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县几乎所有中小学都在变样,校舍越来越漂亮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提起近年来闽侯县教育的发展,已经退休多年的教师老林很是欣慰,他说:“如今的孩子读书,除了有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全的活动场所,还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享受免费教育……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啊!”
近年来,闽侯县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经济发展“十佳”、科学发展“十优”。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着教育的大发展、大提升。据了解,近年来,闽侯县教育投入年增长均达25%以上,县财政安排教育经费从2009年的5.14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1亿元。如今走在闽侯大地,放眼望去,中小学校园成为各地当之无愧最漂亮的地方,孩子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学习环境。
大投入助推教育大发展
近日,笔者在鸿尾乡采访时,家住鸿尾乡安樟村、鸿尾中心小学奎石本部小学生邱祥贵告诉我们,平日里,他每天上下学都要由父亲骑摩托车接送,往返要花40分钟。“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建学生宿舍楼,下一学期我们就能住上崭新的宿舍,再也不用来回跑了。”看着工人们正在学生宿舍工地里忙碌,邱祥贵和他的同伴们显得很高兴。
据了解,近年来,闽侯县从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入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推进教育“惠民工程”,县财政对教育投入年增长均达25%以上,县财政安排教育经费从2009年的5.14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1亿元。
强大的财力支持,使全县中小学的校舍建设大大提速。三年来,全县校安工程重建69个项目,总建筑面积144095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3亿元,竣工40个项目,建筑面积75215平方米;其余29个项目均已开工,建筑面积39380平方米。校安工程加固总面积140858平方米,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加固项目57个,建筑面积9136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5%;其余32个加固项目今年可全部完成。至目前,全县已有120所中小学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标准化学校比率居全市前列,其余19所学校今年可全部通过市级验收,实现全县所有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
“过去,我们要排队提热水洗澡,现在只要打开喷头,就能洗热水澡了。”祥谦中学寄宿生小林告诉我们,以前他住校生活,最头疼的就是洗澡,住进新宿舍楼后,每个楼层都有洗浴间,学校还有热水供应,洗澡方便多了。祥谦中学校长陈友金介绍说,2年来,祥谦中学共投入225万元建设学生宿舍楼。住宿条件改善了,寄宿生在学校住宿就有了家的感觉。
在全力进行校舍建设的同时,闽侯县也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条件,对5000多名寄宿生以每人每年300元标准划拨公用经费,仅2011年就投入320多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免费提供营养早餐和热汤,保证寄宿生能洗上热水澡,同时将寄宿生营养餐补贴由每人每天0.5元提高到1元。今年,闽侯县还安排160万元资金用于山区寄宿生家校往返车费补贴。
足额的经费投入,也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可能。“我们近年来实施的中小学‘名师工程’建设,取得了不小成绩。”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郭水源说,县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今年起提高到每年300万元)作为“名师工程”专项经费,用于教学研究和教育资源开发、交流。目前,全县已成立了14个名师工作室,8名教师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15名教师被认定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1名教师被确认为县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县级骨干教师分别达到67名和287名。“每个学科工作室都有独立的网站,各工作室定时编写并上传教科研资料,供全县教师交流学习。近三年,学科工作室累计承接国家及省市研究课题29项,已结题20项,受到上级的肯定。”闽侯县还分期分批组织187位中小幼名优教师到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重点高校和当地中小学名校锻炼学习,强化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批“本土名师”。
教师校际交流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闽侯县启动实施省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改革试点,去年安排400多名教师参加校际交流,其中与福州市、区优质校交流的教师就达100多人,并招聘85名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缺编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有效提升了全县特别是山区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现年45岁的邓文,原来是荆溪中心小学桐口小学校长,去年秋季被交流到关西小学任校长。他告诉我们,虽然同属荆溪中心小学,但桐口小学由于交通便利,师资力量较强,综合排名常年稳居荆溪中心小学12所学校前三位。而关西小学由于较为偏僻,留不住教师,教学力量相对薄弱。“就拿体育课来说,由于这里没有‘科班’出身的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老师仍然只是先组织学生围着操场跑圈,剩下的时间再让学生自由活动。”邓文说,“许多学生还不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
据了解,近年来,受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影响,闽侯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不断减少。在既定生师比不变的情况下,一些规模小的山区学校教师编制相应萎缩。为了开齐课程,通常只能优先配备语、数、英等主科教师。“教师教一门主课再兼一门其他学科是正常现象,身兼多门也不稀奇。”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郑敏说。
闽侯县多山多丘陵,同时兼有山区、半山区和平原3种地形,山地海拔大多在800米以上。比关西小学更偏僻的学校还有很多。
“平原学校强,山区学校弱,半山区的较弱,是我县教育长期以来不容回避的问题。”县教育局局长江道平坦诚地说,长期以来,因为交通、生活不便等各种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到偏远山区学校任教,“削尖脑袋走关系,求下山、调进城”,导致平原学校教师爆满甚至超编,而山区学校教师缺编严重,出现了城乡师资力量失衡的现象。
山区、农村学校缺教师,怎么办好教育?这个问题引起了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深度思考。“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保证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解决‘人’的问题!”很快,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
2004年,闽侯县开始小规模尝试教师校际交流。2009年,闽侯县成为全省“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11个试点县之一。
2011年,闽侯县又被确定为国家“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县。同年5月10日,县委、县政府印发《闽侯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方案》,确立了“科学合理、公开规范、积极稳妥、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交流原则,学校管理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教师工资待遇、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学校岗位结构比例、统一教师招考聘用、统一教师考核办法、统一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采取双向选择、跨片竞岗、对口协作等多种办法促进教师交流。
一项好制度要有好政策做保障。“促进教师流动,尤其是向山区、农村流动,要看政策本身对教师的导向作用。”青口中心小学校长陈炳建深有感触地说。陈炳建于2010年从县实验小学校长任上交流到青口中心小学任校长。今年,他所在的学校有几十名教师参与校际交流工作。
在推行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中,陈炳建也曾有所顾虑:教师交流后,对所在学校的教学是否会有影响,会否影响教师的情绪,会有怎样的社会反应……可出乎他意料的是,交流工作启动时,学校刚向教师宣传政策,竟有不少教师主动提出交流申请,其中不乏业绩突出的教师。
原来,闽侯县在制定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时,就充分考虑到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和现实利益。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待遇与岗位挂钩,岗位又与职称职务挂钩。教师绩效工资向农村、山区教师倾斜,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山区教师补贴,并列入基础性绩效工资项目。同时规定:“45岁以下平原区初中教师必须有山区学校任教两年经历,城关地区小学教师必须有农村学校任教一年经历,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有异校轮岗交流任教两年经历,并作为教师聘任中级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
许多教师都发现,在“优质”学校,优秀教师扎堆,老教师未退休,年轻教师的职称很难上去。到了边远或山区学校,尤其是薄弱校,优秀教师相对较少,职称晋升有较大空间。这样一来,许多在原学校受岗位、职称制约不得不“原地踏步”的教师,看到了发展、晋升的希望。
优惠政策激发了教师参加校际交流的热情。以青口中心小学为例,当地有56名教师提出校际交流申请,由于申请人数多于交流所需人数,学区按政策规定择优选用,实际交流教师43名。“去年参加交流的教师到新学校后都表现得比较活跃,没有一名教师提出回原校的请求。”陈炳建说。
从2009年到2011年,闽侯县共有55名校长和1236名教师参加了校际交流。2011年,除了教师正常交流外,全县还有132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和178名中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交流。目前,参与校际交流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走向边远、山区学校和薄弱校。在教师配置上,向山区、农村校派出“精兵强将”,在闽侯县已经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