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五里桥头再现碧水蓝天

发布时间:2012-06-27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来这里检查工作,大家备受鼓舞。我们正按照检查组的要求,再接再厉,持续推动工作,让水更碧天更蓝,让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好。”25日,记者来到南安水头五里桥主题公园采访,水头镇镇长王端峰对记者说。
  清澈的溪水、满眼的翠绿、清新的空气……一幅优美的画卷。“这里空气好,水也干净,而且处处鸟语花香,与过去大不一样了。到这里散步,心旷神怡。”主题公园内,67岁的黄生水喜笑颜开。每天下午,只要天气好,他就会带着小孙子漫步公园,这成了他生活的新乐趣。
  南安市委书记黄南康说,五里桥小流域治理,是南安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面镜子,检查组的肯定,为南安的工作增添了新动力;下一步,南安将在全市推广五里桥小流域治理经验,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蓝天”。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里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横跨安海湾,是世界现存最长的梁式古桥。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和受到破坏,五里桥及其周边的小流域,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
  水头镇被列为省级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后,南安抓住契机,投入2.5亿元,实施五里桥小流域治理工程。
  通过底泥生态疏浚与局部深挖工程、生物操作工程、生态浮床工程等六大工程治理和净化水体,共清淤34.2万立方米,清理水域面积24万平方米,拆除各种违章建筑7.2万平方米,并将内沟河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文化公园,集文物保护、小流域整治、旅游景点建设、群众休闲、生态环境改善等功能于一身。
  大力度的污染整治效果立竿见影。“治污与大力度的综合整治,不仅清理桥两侧的淤泥,解决五里桥缓冲池堵塞、水体发臭的情况,而且使原来的水体面积由原来的7.1万平方米扩大到33万平方米,改善了五里桥两侧的水质。”公园项目负责人苏景海说。
  作为中国石材第一镇,水头石材企业超过1000家。近年来,随着石材产能不断扩张,五里桥一带的生态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水头人在反思的同时,加快了行动。在南安市的全力支持下,水头镇随即关停了数百家环保不达标的作坊型中小企业。针对石材业比较集中的粉尘污染问题,水头先后实施了《促进石粉碎石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和《石粉收集处置与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不但治污措施很快见了成效,而且原为污染源的石粉,变成了香饽饽。目前,水头共有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110多家,生产的产品有人造岗石、石材马赛克、加气混凝土、蒸压砖、石材工艺品等,石粉综合利用率达70%,碎石利用率达90%以上,年产值超过10亿元。长久困扰五里桥一带的粉尘污染问题解决了,当地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废料循环经济基地。
  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碧水蓝天,如今的水头五里桥小流域,成为南安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何金 刘益清  侯锦超)
短评
打开思路
  
环境与经济,能不能共荣?
  五里桥小流域治理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从脏、乱、差的代名词,到群众评价“这里空气好,水也干净,而且处处鸟语花香”;原来的污染源成了香饽饽,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风生水起,造就了全国最大的石材废料循环经济基地。
  五里桥的巨变,还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是治理环境,要痛下决心。只要想治理,真治理,就会见效果。
  二是治理环境,要多动脑筋。有的地方环境总也治不好,造成污染的企业切了生,生了切,没完没了。为什么?根本还是舍不得原来的“家产”。思路打开天地宽,东边损失西边补。像水头,措施得当,治理不但没有伤害传统产业,还催生了新经济增长点。
  五里桥综合治理是个成功样本,百姓企业都叫好,值得各地学习。
  当然,最科学的做法,是在规划产业时,就认真评估环境影响。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经济建设,才能有可持续发展。否则,到迫不得已要治理,已是亡羊补牢,失去的永远回不来。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