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庇“桑榆”晚 门前霞满天

发布时间:2012-06-20 09:15:00来源:民生资讯








  
核心提示
  
厦门市民政局近日印发《2012年厦门市新建和完善290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今年厦门将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推进1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这标志着,今后将有更多的高龄、病残老人,可就近享受社区居家养老贴心服务。
  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13万,其中65岁及以上为17.18万,已经超过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人数从2006年的2.52万增长到2011年底的3.98万,占老年人口的15.7%,高出全国比例近5个百分点。
  在传统家庭养老不堪重负、机构养老“一床难求”且条件良莠不齐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走上舞台,并愈发显得重要。
老有所养
  “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专家学者们为社区居家养老做了个全面注解。
  正是这个“以社区为依托”,让居家养老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社区紧密相连。
  “每天,我都能免费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大同社区81岁的李椪老人开心地说,“爱心餐桌让我感觉我们老人没有被政府遗忘!”
  李椪老人所说的爱心餐桌,正是居家养老生活的一个具体体现。
  爱心餐桌以每餐8元为用餐标准,对孤寡和低保老人发放绿色登记卡,空巢老人发放粉色登记卡。登记卡颜色的不同,补贴的标准也不同——对辖区内孤寡老人餐费实行全额补贴;对低保老人实行个人承担1/3餐费,街道补贴2/3餐费的方式;空巢老人则推行个人承担2/3餐费,街道承担1/3餐费的优惠政策。
  颜色不同,温暖却相同。70岁的曾黎是一名空巢老人,因为腿脚不灵便常常无法到爱心餐桌就餐,社区志愿者知道后,每天都买好热腾腾的饭菜并准时送达曾黎老人家,为其解决了后顾之忧。
  志愿者,也是居家养老生活的突出体现。
  在双莲池社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一群群青春勃发的志愿者,忙碌在社区孤寡、空巢、贫困老人的家里,或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或给老人推肩膀揉背、促膝谈心,如果天气晴好,他们还会动员老人走出家门散心。年轻人的欢声笑语,驱散了老人心头的阴霾。“志愿者的出现,就像雨后的一缕阳光。”双莲池社区徐主任表示。
  翻开九旬老人陈阿婆的2012年“受助记录”,记者清晰地看到志愿者们对这位低保多病老人的殷殷关怀——“1月9日,上门免费检查用电设备,扫尘,准备迎接新春”;“2月11日,大年廿八,给老人送年货,拜早年”……记录中显示,志愿者平均每月都会上门三四趟。
厦门市爱心护理院的老人正在看电视。 施辰静 摄
老有所乐
  除了生活上的照料,社区文化活动给老年人带来的精神慰藉也不可或缺。
  舞蹈厅、音乐厅、健身房、预览室、乒乓球室……这是每个居家养老社区必备的。“我每天早上送完孙子就来这里打上3个小时的台球,到11点再去接孙子放学”,无论是孤寡老人还是退休老人,社区的文体活动都充实了他们的生活。
  双莲池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为组长,社区书记为副组长的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工作细化到个人。在活动场所设立棋牌室、会议室和手工刺绣班的同时,还面向社区老年招收电脑培训生,做到一个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法律咨询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为一体的居家养老便民服务网络。
  虎溪社区与市老年活动中心携手在元宵节开展趣味游园活动,重阳节组织老人开展登山活动,定期在每周三下午为老年人免费放映怀旧电影,举办书画展和“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唱比赛等活动。
  与双莲池和虎溪社区相比,大同社区位于厦门老城区,常住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982人,占社区总人口数的20.18%。面对如此高的老龄化份额,大同社区除了开展“安康计划”——安装平安铃、小额医疗补贴、家政服务、医疗善根服务等,还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使之成为老人们读书读报、心理咨询、棋牌娱乐、听歌跳舞的好去处。其中,每周三下午举行的读报交流活动是大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最大亮点。为了让久居老城区不识字也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年人了解报纸内容,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政要闻,读报小组贴心地用闽南语为老人们解读,并在读完之后,与老人们交流看法。这一读,就是27年。
  在记者询问老人们来到居家养老活动中心最大的改变时,73岁的陈友琴老人声音洪亮:“如果没有来到活动中心,我就不会认识这么多新朋友,现在就没有这么精神抖擞的我了!”
老有所依
  针对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状况,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朱冬亮教授表示,厦门养老事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养老床位少,护理人员缺口巨大,养老机构的高费用也让市民望而却步。
  由此看来,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让老人既能享有家庭温暖、体会同龄人认同,又能减轻金钱上的负担,不失为一种“双赢”策略。
  老龄办表示,健全养老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把老人“请出来”,动员那些能自理的、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尽量到社区机构网点接受服务,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这样可以让老人更好地融入社区、了解社会;对于生活不能自理、身体欠佳的老人,要培养训练一批护理人员“走进去”,实行上门包户的服务。
  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老龄办表示,将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取得相应资质从而进行专业护理,并且发动社会力量,扩大志愿者队伍,鼓励社区、单位、学校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在节假日休息日为老人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的护理。
  完善养老模式。除了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外,医院与养老院相结合的护理院也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分为自理区和全护理区的爱心养老院,是厦门市第一医院医疗服务的延伸,除了有护士全天贴身照顾外,设置在一楼的麻将室、台球桌、阅览室等也为老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归宿。在这里,老有所医,患病无忧。此外,今后日托型养老或成未来养老趋势。这种“朝至夕归”式养老,既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照料,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
  随着厦门市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增设,养老制度的逐渐健全,模式选择的多样性,养老,已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位老人这样感慨道:“现在,生活有保障,生病有医保,娱乐有场所,我们老年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邓婕 田圆 林世雄 施辰静)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