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日前夕,长乐市残联组织人员来到漳港万沙村智障残疾人黄春城的家中,慰问黄春城和他91岁的老母亲,送上大米、油等生活用品以及慰问金。
安居乐业,这是老百姓的朴素愿望,更是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梦想。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我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这个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特别是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启动“安居工程”项目,创新“就地募集,就地使用”模式,带动一批批企业家踊跃奉献爱心,5000多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了安居梦,“住新房难忘乡亲,搬新居感恩政府”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扶残助残,有你有我。让我们携起手来,大力践行“乐善好施”的福建精神,让更多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共享社会关爱的阳光!
18日上午,风雨交加。往年,长乐漳港万沙村残疾人黄春城都会犯愁,因为他和91岁的老母亲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旧房,房间昏暗逼仄,条石砌墙,屋顶覆瓦,一下雨,屋子就会进水。今年4月,他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屋,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
近几年,我省搬进新居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有5000多户,这得益于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自2007年发起的“安居工程”项目。该项目以支援农村贫困残疾人新建房和改危房为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6年来帮助许多残疾人及其家庭圆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近日,记者随同基金会工作人员,在闽侯、长乐等地探访搬进新屋的残疾人。
孩子的愿望:想有个不漏雨的房间
闽侯县的唐崇德今年65岁,妻子黄梅英60岁,夫妻俩均双目失明。他们和女儿一直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瓦屋里,瓦屋常年漏风漏雨,家里只有一张小竹床。女儿10多岁后,不方便再和父母挤着睡,唐崇德只能把家里的3张板凳拼成一张“床”,白天女儿趴在板凳上做作业,晚上就在上面睡觉。
2008年,基金会工作人员到闽侯调研时,问女孩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唐说:“想有个不漏雨的房间,爸爸妈妈可以有张新床。”当时,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了。
到了2009年春节,这个家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唐崇德家盖起明亮的新房子,爱心企业家捐赠了床铺、电视机、电饭煲,“该有的我们都有了”,唐崇德兴奋不已。更令他高兴的是,搬进新房后,女儿开朗了很多,第二年顺利考上了大学。小唐告诉基金会工作人员,未来开始变得一片敞亮,她更有信心通过努力去改变家里贫困的现状。
迁入新居,女儿找到如意郎君
闽侯县荆溪镇,47岁的董小红原本住在危房中。她的肢体2级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而丈夫多病,只能干简单的活,一家人生活拮据。适龄女儿未婚,这一直是董小红的“心病”,她无数次抹着眼泪跟邻居说,是自己拖累了女儿。
2010年,闽侯县残联把董小红列为“安居工程”对象,经过县、乡镇残联,村两委及热心群众的帮助,年底,他们一家住上了80平方米的新房。有了新居,一个贵州籍小伙子成了“上门女婿”,小夫妻生了个男孩。没多久,董小红的女儿和女婿也各自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从此改变。
现在见到乡亲们,董小红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说:“我们苦不要紧,但是不能苦孩子。现在,我们家是真正过上了有希望的好日子。”
“住新房难忘乡亲,搬新居感恩政府”
一直“屋漏怕雨”的政和县际下村残疾人吴来富再也不用担心了,2008年初,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结实的新家。
吴来富今年70岁,一家4口,夫妻俩均是肢体残疾。他们有两个孩子,大的智力残障,小的还在念书,全家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十分艰苦。由于穷困,此前,一家人长年借住在村里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废旧凉亭里。冬天,寒风呼啸着穿堂而过,他们避无可避;雨天,凉亭内遍地泥泞,摆在亭子外的锅碗炉灶全被打湿,一家人只能吃“冷食”。
2007年5月,基金会与市、县、乡政府共拨出2万元“安居工程”项目资金,村里提供地块,镇里为吴来富免去建房的土地费用,社会各界还为他捐款近2万元,镇残联、际下村村委积极发动助残志愿者、村民义务投工投劳80多个工作日,让吴来富没花一分钱就建起了86平方米、造价近4万元的砖混新房。当年12月,新房竣工,石屯供电所的员工自发捐款1200元,买来仪表、导线,上门安装好用电线路;镇政府送来了床铺、棉被;企业送来了彩电;市、县残联送来了安家费……
吴来富的新居门上贴着“住新房难忘乡亲,搬新居感恩政府”的对联。自2008年起,同样内容的对联,他每年都请人重新写一次,除夕喜气洋洋地贴在门上。他说,把对社会各界的感谢挂在门上,就仿佛把一家人的幸福感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谢婷 刘晓军 侯榕清/文 关建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