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多时间,一个小山村能蜕变成什么样?
5月3日,记者来到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采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穿村而过的小河边,一幢幢规划整齐、布局合理的三层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好一幅新农村美丽图景。
而在2010年之前,这里还是典型的后进村,土房危房占大多数,零乱破败不堪。
村支书许光圆说,巨变,是五一村列入镇土地整治示范点后发生的。
2010年,小陶镇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之一。“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是小城镇建设普遍难题,在推进旧村旧宅整治工作中尤其突出。
经过深思熟虑,小陶镇决定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力量搞好土地整治。旧村旧宅整治任务艰巨的五一村,被定为土地整治示范点。
五一村有265户、876人,总耕地面积1100亩。虽然农田连片、地势平坦,但田中央零星分布旧宅61栋,占地134.55亩,涉及农户172户、605人。
“这些房子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很多是祖房,居住的人少,成了危房。”许光圆说。
可要拆除这些老房子,把旧宅基地重新恢复为耕地,谈何容易?有的村民说,祖房不能拆;有的村民说,建新房没钱;有的村民担心补偿、分配不均……
2010年11月,旧村旧宅整治正式启动后,镇里打出“组合拳”——
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了甲头和下黄坊两个拆迁安置点;免费统一平整,水、电、路由政府免费布到家家户户的门口,请永安市规划局统一规划小区和楼房,甚至用工、建材等问题都帮忙联系;给予拆迁补偿和建新房补助,平均每户可获得补偿、补助资金约6万元;退宅还耕的农田,分配给原旧房子的主人。
那段时间,镇建设规划站站长王宏伟和村两委干部天天入户做工作。“其实,谁不想自己的房子漂亮、自己的村子干净整洁?关键是要公平公正,给村民讲明白政策、道理。”王宏伟说,通过做思想工作、党员干部带动,大家很快就动了起来。
2011年底,61栋旧宅全部顺利拆除,新增耕地123亩。同时,164户村民在两个拆迁安置点盖起了两户一宅砖混小洋楼,新房总建筑面积达49.6921万平方米。
由于旧宅基地中几乎没有黑土、且石子居多,镇里统一调配,把项目建设用地的表土剥离,并把这些黑土运到复垦的宅基地里,顺利实现退宅还耕。
村民肖文杞拆除旧房后,分到了近1亩的复垦耕地,一年多来,他已在这些耕地上实现了三季种植。去年第一、二季分别种植了西瓜和黄豆,今年这些复垦耕地和老耕地已没有区别,种上了烟叶。“烟叶收成后,还可以种一季水稻,一年多收入几千元没有问题。”这天上“掉”下来的农田,让肖文杞很开心。
土地整治所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数百亩农田连成片,农田耕作实现了机械化;村子集中建设,配套设施和城里一样;家家户户小洋楼,免除了暴雨洪灾的威胁;新增耕地实现置换,镇里获得了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于反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偿、补助农民。
一举多赢的土地整治工作引起各方关注。去年,国土资源部领导特意来到五一村现场调研,并对小陶镇把政策交给群众、集中力量搞整治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五一村的土地整治工作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后进村成为先进村,“一片连片田,两个新村点”的布局合理、生产生活方便、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已然成型。
据悉,两年多来,小陶镇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充分用好旧村复垦与土地增减指标挂钩政策,推进五一村、下湖口村、西学村、中坂村四个村土地整治项目。项目总规模653.86亩,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649.2亩,增减挂钩指标548亩,目前已完成指标交易500亩,交易金额1.28亿元,复垦327亩。(项裕兴 童长福 魏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