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小财政办大教育

发布时间:2012-04-23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近日,走进寿宁县托溪小学,只见粉饰一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原先凹凸不平的木制课桌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光滑平整的单人单座课桌椅。学校的走廊、楼梯、围墙上张挂着精美格言、警句、名人故事等,充满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绿树成荫,小桥流水,远处是如黛的青山,近处是宏伟的楼群。在寿宁,如此优美的环境一般只出现在一个地方——学校。这是寿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生动写照,也是寿宁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与行动的折射。
  寿宁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属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县。如何使这样一个山区县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寿宁提出“科教强县”发展战略,注重培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小财政办大教育的路子。
教育优先不折不扣
  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寿宁首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2011年,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只有19775万元,教育支出却达19899万元。
  去年以来,县财政拨专款1360万元用于各乡镇学校添置教学设备。全县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实现“校校通”,配齐各类专用教室,并拥有多媒体教室183间,电子阅览室3间,电脑2000多台,创建省级图书示范馆3所,为中小学添置图书5.03万册。同时,投入1500万元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目前完成建设项目416项。
  合力兴教,蔚然成风。当地鼓励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办学,建立各种类型的奖教助学制度。2008年,县政协牵头组织成立寿宁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基金2760万元,近三年共发放奖金近800万元,受表彰的师生达2710多人。目前,全县14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设立“奖教助学”基金,募集金额416万元。每年开展一次全乡性的捐资助学活动,资助贫困学生3600人。在陕西创业的乡贤肖同春,筹资1000万元成立“华东慈善基金会”,48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资助。乡贤何宜武出资创设“何宜武奖学金”,每年奖励全县高考前25名学生。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能者上、庸者下。寿宁深化人事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在宁德率先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完善学校中层干部配置和岗位设定,全面加强行政班子领导的考核评价。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城区中小学与山区学校“校对校”交流帮扶制度、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的服务制度。推行“中心校教师支边轮岗”制度,促进边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升教育资源,实施“名师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去年评出领衔名师7人,工作室成员15人,成立7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每年有10000元的工作经费,每个领衔名师一次性奖励8000元,领衔名师及成员分别享受每月200元、100元的岗位津贴。
  职业教育一直是寿宁的亮点。2009年,寿宁县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其动漫专业被教育部列为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得到美国欧特公司300万元的软件资助,同时,还被确定为教育部创意教学中心、省紧缺人才培训基地。(黄少鹤  吴通华)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