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公益活动,互不相识的聚在一起,彼此不知真实姓名,受助者也不知道他们是谁;每年福建各地的慈善总会总会收到许多爱心人士的捐款,但他们从不留下姓名;无数网友在网上参加公益团购,以随手拍的方式默默做着善事……这些由普通人发起,由普通人践行、传承的“隐形慈善”正逐渐在八闽大地兴起。
“福建人性格温和低调,‘隐形慈善’在福建有传统,这也是乐善好施能成为福建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省社科院精神文明所所长曲鸿亮说,“在慈善面前,是否留名,并不是一个太值得计较的问题。让慈善不断延续更重要,其生命力就是爱的传承。”
做好事,不在乎姓名
“隐形慈善”在网络上十分盛行,只要在网络上花几元、几十元,就能完成自己的公益心愿。
张凯和田琼是四川到厦门的打工族,田琼在今年初怀上了五胞胎,由于家境不宽裕,保胎治疗的费用成了一大笔负担。新浪福建发起了“每人10元,帮他们担起甜蜜负担”的公益团购。短短一周,一笔笔10块钱汇聚了十几万,送到了这对小夫妻手里。田琼不幸流产后,这对小夫妻将余款捐了出去。他们说,善意的传递,是对好心人最好的交代。
不到一年时间,新浪公益团购替沙县果农卖柑橘,帮助厦门大嶝81岁老人陈水锭贴补生活等,所募善款超过百万,而背后都是一个个不知名的网友。这些公益行为往往由传统媒体牵头发起,网络媒体推进呼应,网友们热情参与,最终线上线下形成良好互动。
“亲爱的哥哥姐姐们,今年夏天我就要去实习了。下个月你们会来看我吗?我至今不知道你们的名字,而且每次都有新的哥哥姐姐来,但给我的感觉一点都不陌生,很温暖。”
4月17日,福州萤火虫助学的志愿者们收到来自金山科技职业学院黄杰的信。
福州萤火虫助学成立于2006年6月,是由一些志趣相合的志愿者共同发起的,为的是圆福州贫困山区孩子的求学梦。萤火虫设立奖学金制度,考上重点中学或大学的除了日常资助外,每年还可以得到1000元奖励;另外,志愿者们还推荐一些孩子到金山科技职业学院学手艺。
黄杰于2010年去金山科技职业学院读书,选择了烹饪系。他的父亲有眼疾,母亲是个哑巴,家里至今欠着县残联的3000元贷款。对于未来,黄杰的想法很简单,有份工作,帮家里还贷,把父母养起来。黄杰说,如果没有萤火虫助学,他的计划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才能实现。
萤火虫助学的志愿者之间,很少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在萤火虫网站上,每周都会公布一个下乡活动,志愿者报名时,只要报上自己的网名和需要参与的环节,届时就可以参加公益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只是想一起做点好事,不会特意打听同伴的身份背景。”在QQ聊天中,萤火虫助学志愿者“小茶”告诉记者。
这种“隐形慈善”的观念获得了许多公益团体的认同。2月28日,福建义工俱乐部接到青岛市民王先生的感谢电话。王先生的妻子过年期间到福州探亲,在火车站候车时突发癫痫,在场义工全程护送她到医院。在垫付了前期费用并联系上其在福州的家人后,义工们才离开。从始至终,他们没有透露过名字。
“大家都是为了做好事而来,又不断有人把善意传递下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用来形容义工队伍再合适不过了。”福建义工俱乐部董事长苏炳灿说。
做善事,不想被炒作和关注
黄启雄是福建一名普通服装商人,已连续在重庆资助120余名贫困生,但从不和这些贫困生见面,也不和他们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被人们称为“隐形慈善家”。
黄启雄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慈善理论,认为“帮急不帮穷”,一方面不能因为资助让贫困生或其家庭产生依赖的想法;另一方面不能因为长期资助,强化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他看来,不和贫困生见面和交流,可以淡化资助人对贫困生的影响,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南安一名郭姓企业家,在南京工作,每次家乡有修路建桥、修建小学,他都会捐款,但一直都不肯透露真实姓名。几年下来,捐了600多万元。通过电话,他告诉记者:“不想被炒作,免得人家会说我为企业博名声。我只想静静地做好事。”
石狮的免费馒头店开业已近一年,每天送出馒头1000多个,为贫困群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如潮水般涌来,却始终没有找到馒头店老板。店里的服务员说:“不要太多关注,让我们安心做事,这件事我们可以坚持很久。”
“要如何防止‘居高临下’的慈善,即要让受助者在受助过程中感受到平等而不是压力。”这是许多慈善者的心声。
助者是谁不重要,关键是帮了谁。这也许是“隐形慈善”的真谛。(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