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农业的现代化“舞步”

发布时间:2012-01-03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隆冬,本是农闲时节,但福清市高山、江镜、阳下等乡镇田野却是一派红火、忙碌景象:温室大棚内,翠绿蔬菜长势正欢,阵阵暖意袭人……
  这种亩产值达两三万元甚至五六万元的“大棚农业”,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福清市依托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表征。
  近年来,福清市在发挥港口、侨台等优势资源推动工业腾飞的同时,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引领,产业化给力,使设施农业风生水起,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产值1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720元,实现了五年翻番。
  
设施农业凸显规模效应
  连续多年位居福建十强县市行列的福清以工业著称,同时福清也是农业大县:120多万人口中有104万是农民,除去外出经商、务工者,至少也有50万人在本地从事农业。另一个现状是,福清也是典型的人多地少:耕地面积43万亩,人均不足4分地。
  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如何发展?农民怎样增收?
  “我们必须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土地的量和质,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福清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存枫说。
  将土地“化零为整”是“工业化”基础。近年来,福清市力推土地流转,共流转耕地8万多亩,形成了江镜、海口和新厝3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一批规模种养基地。
  集约化、规模化之后,设施农业开始发力。位于沙浦镇的绿叶农业发展公司从500多亩海滩荒地起步,不断壮大,目前拥有基地4000亩。他们投入巨资建立钢制蔬菜大棚,种植以色列甜椒及50多种反季节蔬菜。“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年不间断生产蔬菜,去年的产值近1亿元。”绿叶公司董事长林秀明向记者介绍。
  “2010年,福清纳入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各级财政的扶持不断加大。搭建钢架大棚,一亩约需2.7万元,省里、福州、福清三级的补助近1万元。”福清市农业局局长陈敦昌介绍说,“投入虽大,但效益也高。它能真正解决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实现工厂化生产农产品。”
  2011年,福清投入设施农业各类建设资金(含中央和省的资金)近2000万元,吸引一大批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新建设施农业6000多亩,全市各类设施农业比重居全省第一。“‘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建造10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大棚,将福清打造成为‘海西设施农业第一县’。”陈存枫说。
  
科技抬高农产品“身价”
  一边是干净整齐、绿树成荫的办公区,一边是空气清新、秩序井然的猪舍,二者间距最近处仅一两米。这是记者在福清市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看到的和谐共存景象。
  “我们采用循环立体种养模式,不仅让养猪场实现零排放,还能变废为宝,把排泄物转化成有机肥和电能。”公司负责人潘礼明介绍。他们投资600多万元建立的规模化养猪场,不仅通过沼气发电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还将产业链延伸到果蔬种植、鱼养殖等方面,建起了500亩台湾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
  循环立体种养,让养猪场变成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绿色工厂,也让公司尝到了甜头,“由于不用化肥,虫害少,农药也少用,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蔬菜、水果除供应福州各大超市卖场外,部分还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潘礼明说。
  除生猪养殖外,在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借力科技,实现标准化生产,也已成为福清农民的行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正在不断提高福清农业的含金量。
  去年5月,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起长30米、宽48米、高6米的福州市最大数控温室大棚,设有内外遮阳、湿帘风扇降温、自动喷灌等四大数控系统,实现温度、湿度等自动调节。“以往受温度或高或低影响,种苗容易染上病毒性疾病,而现在不管天气多恶劣,也可以保证健康育种,成活率在98%以上。”该公司总经理林必玲说。效率由此大大提高:一次可培育优质种苗50万株,年可培育优质种苗4000万株。
  一个蛋,“撑”起了近10亿元产业,也是科技之力。龙头企业光阳蛋业的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国家蛋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认证,在清洁蛋生产、蛋品腌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近年多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光阳蛋品数百次抽检全部合格,连续16年出口美国零事故。2011年,光阳蛋业产值6.6亿元,居国内蛋品行业前列。
  
农业现代化推动统筹发展
  工业化理念,提速农业现代化,不仅让福清市创造了规模化畜禽养殖率、生猪养殖量、鸡蛋存栏等多个“全省第一”,也让农民的腰包鼓得更实。这为统筹城乡,更加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镜镇谢塘村谢文孝家里原有3亩多地,后来以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把田地租给了本地的大利现代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和妻子成为公司的雇工。“以前种田靠天吃饭,亩产值不到2000元,扣掉成本,剩不了多少。现在好了,地租加上工资,一年收入近4万元,而且工资每15天发一次,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谢文孝说。
  一个龙头,带动一片。绿叶农业发展公司目前带动农户2000多户,带动种植面积4500多亩,农民增收近1000万元,而且还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据了解,福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前茅,拥有福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带动农户20万户。
  搞出了“名堂”的福清农业,也吸引了本地丰厚的民间资金进入,甚至吸引了走出去的民间资金回归福清,投入农业。
  港头镇东光村的王长武,早年外出打拼,在闽南拥有自己的工厂。2009年4月,他回到家乡,牵头组建富源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大股东联合几十个小股东,集资600万元,建立了700多亩基地,从日本引种特色胡萝卜,亩产8000公斤左右,总产值可达980万元。
  “福清民间资金一直很丰富很活跃,它们投入农业,既能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本是弱质的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工业化模式发展农业,收益更加稳定,可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和多赢。”陈敦昌说。
  陈存枫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同时依托年前正式开园的福清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借鉴台湾等地的先进经验,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让农业更加增效,农民收益更多。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