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对我讲
大海就是我故乡”
儿时每每听到这首歌
就很好奇:
大海是不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地?
大海的深处到底有什么?
会不会有美人鱼?
有没有龙王或是水怪?
万米深渊处是万籁俱寂
还是鱼虾成群
......
《海底两万里》扉页上有句话:
“比天空更深的是海洋。”
我们的征途
除了星辰、还有大海
大海深处这么多的未知
也激发着我们探索的脚步
这是2017年5月23日拍摄的从“蛟龙号”载人舱内看到的马里亚纳海沟4800米海底世界。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有人将目光投向无限的高处
有人将心思放在未知的深处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
徐芑南院士
带领研发的“蛟龙号”和“深潜勇士号”
正为我们揭开神秘的海底世界
2017年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获取岩石样品。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近日
徐芑南院士
做客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MR智能演播室
参加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系列论坛第一场论坛
在论坛上
徐芑南院士一开讲
就让我们不得不感叹:
这简直不可思议!
原来,在大洋的深处
有这么多的“宝藏”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讲述探索神秘海底世界背后的故事。新华网 焦鹏 摄
深海里藏着哪些宝藏?
陆地上的山再高
2017年5月23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的“蛟龙号”取沉积物样品用的插管(pushcore)。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深海蕴藏着
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
在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
等6000米以下的深渊区
生活着人类知之最少的生物群落
能够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生物
有着独特的生命体系
这里俨然是研究生命起源、进化
和生物群落演变的天然实验室
这是2017年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4743米处拍摄的一只超过30公分长的紫色海参。新华社发
“要想得到这些深海宝藏
那就必须在
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
等方面掌握关键技术”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说:
“我们搞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就实现了第一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我国的载人深潜
从无到有、从浅海到深海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徐芑南院士非常自豪地说
“我很幸运
我是这个全过程的见证者
也是一名实践者!”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海上作业常常充满未知
投放到海里的科学设备
有时也会石沉大海、再无消息
著名的日本“海沟”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
就消失在了海洋深处
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相继研发了6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
走在深海探索的前列
徐芑南院士坦言
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潜水器“蛟龙号”
其研制过程可以用“艰难”这个词来描述
美国同行得到这个信息也表示很吃惊
“你们中国人只搞过600米的潜水器,
现在要向7000米挑战,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2017年5月2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布放入水。新华社发(郭松峤 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国还真就把外国人眼中的“不可能”
变为了可能!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7062米!
在2012年
“蛟龙号”就创造了当时国际上
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记录
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这是“蛟龙号”在海底拍摄的生物照片(2012年6月27日摄)
徐芑南院士介绍:
“2012年6月24日,
‘蛟龙号’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
同一天,在太空,
‘神舟九号’也成功完成了
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的宏伟夙愿。”
这是“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带回的生物样品海星。新华社发(郭松峤 摄)
我们在深海里“有矿”!
形容一个人有实力
我们常说他“家里有矿”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回答网友提问。新华网 陈杰 摄
“蛟龙号”
开创了我国在深海开矿的高效工作模式
牢牢抓住“牛鼻子”!
徐芑南院士表示:
只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我国的载人深潜发展
就一定能向海洋最深处挺进
2017年
我们完成了
“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
我们还需加快发展无人深潜技术
构建载人、无人
优势互补、协同作业的
潜水器共融体系
2018年5月19日晚,“深海勇士”号在“探索一号”母船准备夜潜。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徐芑南院士还透露
科技部已下达了
全海深11000米
载人、无人潜水器的研制任务
“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拍摄到的“海底花园”(2019年5月28日摄)。新华社发
大海里
一定还有很多“不可思议”
大海的深处
或许有更多的未知和精彩
等着我们去发现
头枕热土,面向大海
实施深海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向海洋最深处挺进!
因为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来源:新华网
监制:刘洪 黄林昊
作者:谷朋
编辑:蔡梦晓
校对:刘怡然
向海洋最深处挺进!
更多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