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不减肥,8月徒伤悲。
可转眼立秋都过了,是不是发现裤子瘦了,自己却没瘦。
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总告诉你保持身材要自律。
一年也没瘦下来的你,先别急着懊恼,这可能真的不怪你。
最近,英国专家提到将肥胖列为疾病。
来自伦敦大学的教授表示,截止目前,已发现100多种DNA,与肥胖有关。
教授表示基因与肥胖有关 / cctv13
而去年早些时候,国际顶尖学术杂志《细胞代谢》上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
那些吃不胖的人,可能是因为具有一种名为AIDA的基因。
发表于杂志《细胞代谢》的研究表明,基因AIDA能够影响人体对脂肪的吸收 / 《细胞代谢》官网截图
那些总说自己喝凉水都会胖的朋友,终于能证明自己不是在找借口了。
1
基因决定胖子一生?
只对了一半
肥胖隐患正席卷全球。
《柳叶刀》调查显示,1980年-2013年,全球成人和儿童的超重人口数,分别上升了27.5%和47.1%。
超重人群的总人数从1980年的8.57亿,增加到了2013年的21亿。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同样严峻,全球成年人超重率已经高达39%。
不同以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与基因有关。
开篇《细胞代谢》封面文章提到的AIDA基因,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基因所编码的AIDA蛋白,可以促进小肠细胞内脂肪合成酶的降解,从而减少小肠细胞对脂肪的吸收。
换言之,具备AIDA基因的人,体内脂肪合成能力较弱,因此不易变胖。
既然有基因如此强大的因素在起作用,那自带“肥胖基因”的人,难道注定和“瘦”无缘吗?
研究证明,基因对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伦敦国王学院双胞胎研究和遗传学专家Tim Spector,通过对几百对同卵双胞胎的基因进行研究发现:
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Tim Spector解释,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一些双胞胎体内的肥胖基因,部分被激活或变异。
例如,姐姐的肥胖基因被激活,而妹妹的该基因保持正常。
基因状态的变化影响到新陈代谢,进而产生体重上的差异。
Tim Spector教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他表示,压力可能是导致基因变异的一个因素。
肥胖受基因影响,但并不绝对受基因控制。
愉悦的心情,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都会减弱“肥胖基因”带给人的影响。
2
肥胖的元凶
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
人们对肥胖元凶的探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未停止过。
1984年,美国掀起了“低脂饮食”热潮,“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得到了人们的积极响应。
因为在肥胖基因被发现前,罪魁祸首指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但“低脂饮食”热潮后,肥胖率不降反增,让人不禁怀疑,长胖真的全赖脂肪吗?
关于肥胖的成因,科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假说:能量失衡假说和激素缺陷假说。
能量失衡假说认为,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被创造;
一旦摄入热量高于人体消耗,人就会长胖。
世卫同样认为,个人肥胖往往与摄入和消耗热量的不均有关。
而激素缺陷假说,也获得了不少人认可。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胰岛素,它与脂肪的合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在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
为了消化过多的葡萄糖,人体会分泌更多胰岛素,过量胰岛素会增加脂肪的储存。
长久以往,人自然会变胖。
因此,想要“甩膘”,就必须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从图中可看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20%碳水化合物)的试验对象每天消耗的能量最多,其次是中等碳水化合物组(40%),高碳水化合物组(60%)能量消耗最少 / BMJ
福建财经
-
2025-02-28 08:14:00
-
2025-02-28 08:07:00
-
2025-02-28 07:19:00
-
2025-02-27 08:36:00
-
2025-02-27 0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