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数字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19-05-15 07:43:00来源:民生资讯








  
  
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5G智能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交流”。
  
  一早,家住厦门的陈女士要坐公交上班,她打开“掌上公交”,实时路况信息一目了然。到了公司,她想起后天要带儿子去复诊,于是在手机上打开“康健通”完成了预约挂号。晚上,她要开车去和闺蜜吃饭,于是打开“车联网”,一路导航直达饭店……
  “智”在技术,“惠”及百姓。
  如今,在八闽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和陈女士一样,正享受着步入信息消费时代信息化服务所带来的各种便捷。作为信息消费产业链的生力军,我省通信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加强网络建设、创新特色信息化应用,积极培育、打造适应多层次、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智造“数字生活”的缤纷应用。
  多样化信息服务让“数字经济”惠及民生
  用手机就能买到便利店里的面包,附近好吃好玩的打开手机就能了解,不用排队手机就是你的“购票助手”……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问题,都已经能够通过手机轻松搞定。在福建,通信运营商着眼民生需求,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扩大信息消费为着力点来改善社会公众服务,让移动信息化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惠民利民上。
  如今,“4G+”“5G”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网络,还变成了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早上上班前,打开手机,“移动气象站”实时推送的天气指数、空气指数的实时播报,让人们可以有备出门;午休时分,打开“咪咕音乐”,听上一两曲贴心的音乐,缓解一下上班时的紧张情绪;平日里遇到个头疼脑热,在手机上就能完成预约挂号;在城市商圈、咖啡厅等人群集中区域,高速的“4G+”网络,让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邮件处理、电子商务等移动办公业务;在城市社区里,中国移动打造的“智能社区网格化服务”延伸覆盖到物业管理、公共信息服务等领域,构建起社区养老的“智能桥梁”;“4G+视频监控”为社区安防增加了一道信息化防线;在城市大厦楼宇内,“电梯卫士”等安防产品有效提升了楼宇的智能化水平……一系列信息化应用,有效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和信息化惠民功能,更推进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融合新兴技术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时下,以5G、大数据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正推动着各行业的智能化改造。中国移动结合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推出了特色云平台和车联网等应用,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这是中国移动开发的车联网系统,车上有网络,不但可以顺畅看视频,还可以使用车载通信保持联系……”日前,在一家汽车营销店里,工作人员介绍,借助车联网技术,汽车可以变身为能与市民“对话”的贴心出行帮手。据悉,由中国移动打造的“车联网”,包含“云”“管”“端”三部分,车上集成了无线通信、行车电脑信息回传、信息娱乐服务、导航服务、呼叫中心服务、车主线下服务等功能,可以为汽车车厂、4S店、车主带来全新的行驶体验。其中,“车联网4G车载视频”具有实时回传监控记录的功能,目前已经在福州进行试点应用。当然,你还可以为爱车装上中国移动研发生产的“车载诊断系统”——车联网OBD,它能记录车辆的油量、油耗、行驶里程等行驶信息,你不仅可以在行车电脑上通过OBD系统查询车辆行驶情况,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查询。
  在智能交通领域,不仅是车联网,中国移动等通信运营商还与相关交通部门合作研发的包含掌上公交、掌上路况和掌上购票等内容,可以提供出行信息的一站式查询服务。其中,“掌上公交”服务整合了全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多地公交集团资源,让你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到站离站等信息。
  如今,通信技术的演进、升级、变革,就像一个转动的魔方,它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在信息消费时代不断给市民带来惊喜:中国移动“大数据旅游”系统,让部分旅游部门随时随地了解景点的游客数量,从而合理控制景区人流,让游客可以选择更为理性、更为舒适的旅游线路;在福州三坊七巷等景区,游客可以通过5G网络查看景点简介,实现自助导览,闲时还可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观看高清视频;无线“视频系统”能将执法车拍摄的高清视频画面,实时回传至流媒体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执法取证的及时性和权威性;“5G+无线医疗”,让医疗专家远程提供健康指导……多样化的信息化服务,正在为福建铺设一条通达八方的移动互联高速公路。              (晓原)
  手机AI不只是“拍照美颜”
  近日,谷歌开发者大会拉开帷幕,“AI”依旧担任主角。谷歌除继续让AI在手机拍照及语音交互方面“大展拳脚”外,还对外描述了这项技术在智能设备中应用的更多可能性,比如视觉化搜索、微表情识别以及为不同用户发出的同个指令提供差异化反馈等等。
  以视觉化搜索为例,通过将手机镜头、谷歌搜索、AR技术及大数据系统结合起来,谷歌能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搜索服务的基础上,以更加多维的方式呈现出搜索结果,并基于用户需求为他们智能地“划重点”:这一改以往手机用户从互联网上单向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手机“数据大脑”能够借助AI在不伤及隐私的情况下深入参与到用户获取信息的各个阶段,帮助用户便捷、高效地获取信息,完成人机交互。此外,借助机器学习技术,智能设备还能通过手机镜头“读懂”语言障碍人士的微表情或细微动作,帮助他们“开口说话”。
  对比之下,国内部分厂商对手机AI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图像识别”及“语音识别”两项基础功能上,对其他手机技术的深度应用重视程度不足。举例来说,依托于深度学习及大数据统计等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华为、小米、OPPO及vivo等品牌已陆续研发出具备AI智能图像识别功能的手机产品,支持镜头在捕捉到特定对象时能根据不同的场景信息,智能切换“蓝天”“食物”“舞台”“人像”等滤镜方案。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手机行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当下国内用户认知度最高的手机AI应用仍为人脸解锁、语音助手两种,AI智慧美颜、智能光线、AI背景虚化等搭载图像识别技术的功能亦受到国内用户的青睐,并越来越成为各厂商竞逐的焦点。此前,国内部分手机品牌围绕“拍月亮”“拍银河”等相关的镜头算法方案展开唇枪舌剑,却被质疑“用力过度”,是“手机AI发展思路的集体跑偏”。有学者表示,AI识图仅为手机AI的基础应用之一,在智能语音助手、系统智能优化、AR、游戏AI等较深度、更符合用户期待的手机AI领域,国内多数厂商的布局仍是一片空白。不过,现阶段谷歌发布的多项手机AI仍在测试阶段,其运行稳定性和流畅度仍待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公司在手机AI方面的探索仍领先于国内部分厂商,其技术发展路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报告》显示,到2022年,搭载AI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将从201 7年的不到1 0%提升到80%,年销量也将突破13亿部。因此,厂商应该认识到手机AI是“下一个十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今后AI在手机产业中渗透,厂商也绝不只有“AI美颜”一种功能可以挖掘,智能语音助手、表情识别等AI深度领域正待发力。(鑫华)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