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集美新城崛起于杏林湾畔。集美新城指挥部供图
软件园三期 集美新城指挥部供图
集美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图为杏林湾环湾绿道。摄影 张冬坤
集美新城核心区六大公建群。摄影 林志杰
高标准的建设水平、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美融合,令集美新城快速集聚商气人气。集美新城指挥部供图
人才公寓楼内景。集美新城指挥部供图
核心提示
去年底,集美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作品展如期举行,展出的148幅摄影作品,用镜头呈现了集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带给参观者无限的震撼。这其中,涉及集美新城新旧对比的作品就有23幅。若不是影像、文字的记载,大多数新集美人很难想象,十几年前的这里几乎是一片荒凉的滩涂。
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厦调研时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为厦门的建设发展指明方向。2010年2月25日,作为厦门市跨岛发展四大新城建设的首个“战场”,集美新城核心区开工建设,吹响了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冲锋号角。
9年时间过去了,随着产业的入驻、地铁的开通和新城居民的增加,如今的集美新城,正以更完善的功能配套、更宜居的生态环境以及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快聚拢商气、人气,打造跨岛发展和新城建设的标杆。
2019年,集美新城将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融入跨岛发展总体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这一战略目标,紧扣企业服务年主题,落实“双千亿”工作,以“培育新动能、打造新环境、推进新福祉、传承新人文”为总体目标,实施“一个抓手、二大攻坚、三园提速、四个节点”的工作举措,努力朝着“十年集聚成城”的目标奋进。力争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增长15.82%;计划100个项目开竣工;安排省、市重点项目12个,年度投资32亿;实现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40%以上,限上批零销售额增长20%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计划下达征地约2357亩,拆迁约9.5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充满活力的集美新城,必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产业引领 活力新城动力不竭
地铁1号线的集美软件园站,直通位于集美新城的软件园三期。软件园三期面积十倍于厦门岛内的软件园二期,被喻为“海西硅谷”,这里不仅有便利的交通,还有人才公寓、食堂餐厅、超市、健身房等配套设施,让员工足不出园就能享受到各类便捷的生活服务。由百度和金龙联合推出的无人驾驶巴士穿梭在园区,为这个高新产业园区增添了“科技感”。
从2013年底开园至今,不计其数的创业孵化器,加上周边高校的集群效应,都为软件园三期的园区人口增长提供了充沛的人才、资本、产业增量动能。据统计,去年软件园三期共新增核准入园企业735家,累计达2202家,入驻企业增至1021家,入驻员工达2.2万人;实现营收176.13亿元,同比增长40.79%,为集美新城产城融合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截至目前,位于软件园三期东片区已基本建成,累计交付160万平方米研发楼及公寓楼,实现再造一个软件园二期的目标,园区还获评了“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称号,其中A04号研发楼项目更是获评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国家优质工程奖”称号。此外,中电信一期、中科院厦门稀土研究所建成投用,吉比特、罗普特基本建成,电子城、富春通信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落地云知芯、英视睿达、纵目科技等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应用链群不断扩大;新引入中版集团、北京宇信科技、深圳博芯科技等龙头企业,进一步补强产业链群;对接中软国际、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米筹金融等企业,力促项目落地。
以产业兴城,是集美新城打造活力之城的根本动力。作为率先开通地铁的岛外新城,步入“地铁时代”的集美新城如虎添翼,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向周边辐射。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已成为集总部办公、商贸、研发结算中心为一体的热门CBD,目前已有好慷在家、永兴东润等龙头企业入驻,入驻率85.3%,实现营收143.32亿元。厦门北站商务营运中心、创新创业大厦等产业平台已日益成熟,新城片区内60家限上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113.33亿元,同比增长19.77%,18家汽车4S店累计销售31.68亿元,同比增长31.5%,商务商贸物流业日趋成熟。
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驱动需要人才。为了保证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今年,集美新城将继续力促项目转化,并通过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加强企业走访和调研,当好“店小二”,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建设、生产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软件信息、机械装备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从人才引进、研发投入、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助推一批优质企业上市。牵线搭桥,建立政府、各开发招商主体、相关产业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机制,提供精准服务;推动建立各高校与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保障;强化园区的服务设施配套,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民生至上 宜居之城品质提升
嘉庚瓦、燕尾脊、红色砖墙……这些嘉庚元素在集美新城片区内随处可见。在城市面貌的规划上,集美新城从一开始就力图避免“千城一面”,不仅奠定了尊重自然的城市生态格局,更保留了独一无二的嘉庚元素和闽南风貌。
于去年正式开馆的诚毅图书馆位于集美新城核心区,也是一处具有嘉庚风格外观的建筑,其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作为厦门市图书馆的集美新城馆区,它不仅是厦门目前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也是全省单体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令人文新城再添书香之气,也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规划图中的风景如期呈现,得益于集美新城建设前的超前规划。早在酝酿建设集美新城时,厦门市领导就提出,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要求,以及“规划岛内外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岛内外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岛内外一体化”的标准来规划。通过国内外方案征集,集美最终确定“以厦门岛内为参照系,所有的规划设计、建设配套等各项标准一定要高于岛内,宜居环境一定要优于岛内”的高标准规划方案。
建设9年来,集美新城尤其注重城市格局和功能设置,综合考虑产业、生态、自然、文化和建筑等各类要素的协调。比如,以往出现在欧美电影里的共同管沟,现在出现在新城核心区内。除燃气管道考虑到安全问题未进入外,共同管沟纳入所有道路市政管线,是名副其实的管线综合体,杜绝今后道路“开膛破肚”的现象。
城市建设,最终是为百姓服务。“高颜值”背后,集美新城的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宜业度也持续提高,一批涉及民生的市政设施、公建配套项目也逐步建成投用或快速推进。
截至目前,集美新城片区内交通日益顺畅,核心区锦亭北路等骨干路网建成投用,白石、湾东等片区路网基本成型,机械工业集中区三期启步区5条市政道路全面开工;轨道交通4号线厦门北站主体结构施工;官任、西亭临时停车场建成投用。而随着亭北小学、亭北中学开工建设,亭北幼儿园封顶,侨英中学和集美新城医院启动前期,软件园三期A18体育馆竣工验收;全市首批公共租赁房珩琦公寓、园博公寓主体完工;闽南戏曲艺术中心、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启动前期……集美新城公共服务日趋完备。
集美新城依水而建,面积约6.9平方公里的杏林湾环绕新城核心区,杏林湾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着新城的“颜值”,更关系着成千上万名新城居民的生活品质。今年,集美新城计划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项目落地两大攻坚战,营造“双高”发展环境,其中包括协助抓好杏林湾上游13条溪流的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探索杏林湾水环境治理方式,并通过绿化带动新城整体品质的提升,全年计划新增绿化面积81.6公顷以上等。此外,还将继续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让杏林湾的水更清、景更美。同时,集美新城指挥部还要继续加强与项目所在地政府的沟通对接,探讨与各执法主体建立双重管理机制,整合公安、交警、城管执法等执法队伍的联动力量,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内外兼修 丰富内涵聚商气人气
1月28日下午,暖阳当空,厦门首家品牌折扣中心尚柏奥莱封顶仪式在项目工地成功举行。该项目位于集美北站附近的华夏北路与天水路交叉路口东侧,紧邻厦门老院子景区。项目总投资7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将打造一个以名品折扣店为主力,涵盖餐饮、亲子娱乐、休闲旅游等业态的大型回廊街区式商业街项目。该项目预计于今年内开业,届时不仅将吸引本市的消费者,还将辐射省内其他城市。
众多商业体之所以选择集美新城,源自于其高标准的建设水平、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美融合。
由此可见,一座新城的建设发展,仅有强壮的“骨架”是远远不够的,“血肉灵魂”的丰满,才是其聚集商气人气的根本。立足丰富的文化底蕴,将人文要素融入建设发展,也成为了集美新城的一大亮点。
去年6月,一部部散发着浓浓复古风的铛铛车开始穿梭在集美街巷,将鳌园、集美学村、灵玲国际马戏城等集美辖区内14个景区和酒店串起,带着市民游客在舒适的旅途中感受集美浓厚的文化气息与新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之路。
大家欣喜地感受到,集美新城的文化演艺业态已初具规模。相关部门还通过举办集美新城荧光夜跑、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厦门(集美)草莓音乐节、世界气球艺术节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带动集美新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据统计,去年全年环杏林湾景区共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30亿元,同比增长50.2%,旅游质量进一步提升。
在“人文集美”战略构想指导下,集美新城充分发挥人文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将文化产业作为其中的重点加速推动,从基础框架搭建逐步转向产业充实和人文宜居软环境的打造。风景宜人的杏林湾畔,已然崛起一座充满人文底蕴的大雅新城。(田圆 江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