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沙县梨树村:林农老洪追新梦

发布时间:2019-02-11 07:24:00来源:民生资讯








  春节期间,洪集体最记挂的就是山里头那座即将完工的房子。9日一早,他就赶了过来。
  这座房子准备用作民宿和民俗展示,位于半山腰,往下看,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山垄田。
  山垄田,地不平,耕作难,在许多人眼里如同鸡肋,可在老洪看来是一块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看怎么想、怎么干。”
  洪集体今年59岁,沙县夏茂镇梨树村人。在乡亲们眼里,他不是个“安分”的人。刚工作他就在乡里上班(当时还未撤乡并镇),收入不高却也安稳。20多年前,沙县小吃刚开始“走出去”时,他就选择停薪留职,到福州开小吃店,小赚一笔。可就在大部队外出时,他出人意料地把店一关,回乡承包林子,安心当林农,这回,一干就是20年。如今,他承包经营林地已超4000亩。5年前,他注册成立镇里的第一家家庭林场,起名“青钱柳”。他请专家编了一套林地经营方案,林场逐渐上了轨道,一年下来他只需忙两个月,攒下了一笔积蓄,生活红火。他说:“赶上了林改的好时候,托了好政策的福。”
  我省始于本世纪初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后,沙县的新情况是,不少人外出经营小吃,一些林地抛荒或失管。为此,沙县通过深化三权分置改革,破除林地流转的制度障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涌现出一批家庭林场以及公司、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据统计,目前全县此类新型经营主体达380家,经营林地面积86.86万亩,占全县林地六成以上。
  就在子女陆续成家、老伴准备安享晚年时,老洪又做了个新决定:跨界农业,流转1000多亩地种水稻,其中,好几百亩是抛荒快20年的山垄田。
  顺着他指去的方向,记者见到,数百亩水田里,正开满鲜花,田边山坡新植果树成排。田里种的是紫云英,过些天,老洪就准备把它翻进土里,做新一季水稻的底肥。几年下来,他摸索出一套绿色种粮的办法:散养本地的桑麻鸭,专吃田里的害虫。
  目前,他的1000多亩水稻已有596亩拿到有机认证,这证有两本,一本种植,一本加工。
  “认证流程长,费用也不低,认证后每年还得认证一次。”光这两本证,他就投了近60万元。
  “年纪一大把,管好林子不行吗,非得跑来种田,几年下来投进去几百万,还不够,到处借钱,打了水漂可怎么办?”原先,老伴很焦虑。
  2016年,为破解林业发展壮大钱从哪来的问题,沙县探索“一评二押三兜底”的普惠金融新机制,成立县林权收储中心化解风险。
  “贷款品种多了,林权证、经营权都能贷,中幼林也行,而且额度提高,还款时限延长,还可按揭。”最多的一笔,老洪通过几千亩的林权证贷来200万元。
  两年下来,老洪的“田园综合体”已实现产品多样化,林下种铁皮石斛,田里除了种稻还养鱼,散养的鸡、鸭、猪到处跑,年前就被订光了。他还给自家的有机大米注册了商标,一公斤卖到36元。
  “国家惠农政策这么好,只要敢想敢干,这山上的林子长得越好,把田种好的底气就越足,子孙后代吃不完。”儿子小洪毕业后回乡工作,去年底刚结了婚,有空就会来帮忙。临别,老洪又展望起他的田园梦:“等你们下次来,路边的福建山樱花就该开了,山坡上的果树也该结果了。”(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肖首洲 实习生 肖雨)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