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化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31 07:42:00来源:民生资讯








  
福州一中领导力团体培训
厦门双十中学师生在探讨交流
福州三中学生的英语戏剧表演
  对标国内外知名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严格的专业要求、自主的学业选择”的显著特征,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向国际知名看齐的品牌高中。示范建设高中对口帮扶3~4所公办薄弱中学。启动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探索校本作业研发应用,校长主动“下水”参与教研集体备课。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与实践。重视爱国情怀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落实体育、音乐、美术、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五大领域的跨班选项、走班教学要求,为后续从“选课走班”过渡到“选科走班”打好教学组织基础。对于学科组合选择人数较多的,以相对稳定的教学班形式组建;对于出现个别科目落单的,通过组合形式,让学生走动起来。避免大班额。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呼之欲出之时,普通高中如何在综合改革推进中深化内涵、提升质量,实现“挂帆济海”?1月18日至19日,“福建省示范性高中培育建设暨2019届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培训班”在漳州市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举行。
  “培训班的意图指向,就是强认识、提要求、把方向,聚焦我省普通高中优质办学、特色培育与多样发展,强调要以深化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为重要突破口,坚持推进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培训。”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说,围绕如何稳步实施高中新课程,将对标国内外知名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严格的专业要求、自主的学业选择”的显著特征,纵深推进高中内涵建设,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向国际知名看齐的品牌高中。精准对接高考全国卷,深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更好地适应高考综合改革新要求。
  重点培育优质高中 示范对口帮扶公办薄弱校
  “此次示范建设高中的一大亮点是注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要求示范建设高中对口帮扶3~4所公办薄弱中学:本县1所农村公办初中、本市1~2所公办高中、外设区市1~2所公办高中。”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陈祥桢说,这是为了深化初高中衔接与区域间交流合作,实现示范高中建设效益最大化。
  2017年,省教育厅启动遴选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今年1月,省教育厅公布省级首批示范建设高中立项结果,福州一中等44所学校入选。按照要求,示范建设高中要进一步细化内涵建设、深化教研教改等11项重点任务,在办学理念实践、学校文化创建、教师专业发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社会服务、特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李迅说,示范性高中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优质教育公平可及”目标,也是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载体,目的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与课程教学改革,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陈祥桢说,目前正在抓紧制订《福建省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也将在强化经费投入、强化基础建设、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争取政策突破。据了解,为提升普通高中校长办学能力,拓展国际视野,今年我省将以示范建设高中为主体,启动校长海外研修计划。
  更精细化教学备考 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实践
  政策红利是实施课程教学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确保政策落地则需要各地和学校积极作为,主动适应改革发展要求。
  2017年8月省教育厅启动达标高中复评,对全省达标高中进行重新验收、全面体检,触动学校回归办学本源,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去年6月,我省正式公布首批一级达标高中复评结果。接受复评的60所中,7所限期整改、3所降级,标志着达标高中“能上也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正式开启,引起了教育系统震动,也赢得社会各界肯定。
  “在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主体责任的同时,此轮示范高中建设工作更加注重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的自身能力建设。”陈祥桢说,这就要求学校静下心来,围绕学生发展、课程和教学三个办学关键修好内功,主动融入社会事业发展,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进一步指导、服务各地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去年我省组建了高中九学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改革专业化研究、教学质量数据分析与统筹指导,促进改进教学,提高质量。22场专题省级培训则关注改革实施的各个主体,覆盖3800多人次,力度、覆盖面空前,极大确保课程教学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平稳推进。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贯彻精细化管理,省教育厅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陈祥桢说,一方面全面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加强常规工作,积极探索校本作业研发应用,校长主动“下水”参与教研集体备课活动,合力做好学情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精细化教学备考,深入理解当前课程教学、考试命题、考试评价改革的内涵与动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推进教、学、考有序衔接。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省教育信息化最值得期待的突破点包括基于数据的学校决策、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计划和教育资源智能化学习服务体系三大方面。李迅则强调,“示范建设高中应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与实践,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
  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落实跨班选项和走班教学
  学生健康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福建长期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课内课外联动学习,学生发展素养总体较好。陈祥桢说,“北大、清华、复旦、中国人大、浙江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生源质量每年都稳居全国前六。”
  “在教育改革中保持福建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势,是新时期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李迅认为,学校要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创设多样化教育活动载体。各地各校要全面落实“五育并举”,重视爱国情怀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根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顶层设计,2021年起,高校将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据了解,为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省教育厅组织研发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已经全面启动试运行,今年2月20日将正式开放。
  “目前我省已有四分之一的普通高中自主建设或应用了过程性评价电子平台。”陈祥桢介绍,省教育厅将制定标准实现数据对接,呈现学校和学生个性化的素质教育活动成果。同时避免用户重复录入。而尚未启动校级平台建设的学校,可使用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fjedu.cn)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模块,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过程性材料收集和记录。
  “走班教学”是眼下的热词,新高考新课程对学校的教学组织提出了新要求。为此,省教育厅特别提醒,对新高考新课程的理解不要只是停留在走班排课这些操作层面,要破除走班只盯着等级性考试科目、等级性考试科目越早走班越好、未经程序直接选科目、选科目后就要所有人全都走起来等误区。
  “各校要回归改进办学条件、增强自身能力、落实规范要求等基础层面,抓紧在教学用房建设、学科师资配置、教学设备配备方面做好条件保障,并在教学制度管理上重点做好准备。” 陈祥桢说。
  首先是落实体育、音乐、美术、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五大领域的跨班选项、走班教学要求,高一就可以也应该走起来,为后续从“选课走班”过渡到“选科走班”打好教学组织基础。
  其次是打好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必修课程基础,高二实施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后才开始走起,而在高一阶段可以充分做好政策说明,适时推进摸底,比较分析学生变化情况,指导学生进行科目选择。
  根据学校教师、教室配置和学生实际水平,坚持学生自主、充分选择原则,合理提出选科要求,并且须经学校测算容量、学生选择、家校沟通、监护人确定等基础程序,缺一不可。
  “走班是为了更好实现选科、服务选科,而非让所有学生全部都走起来。” 陈祥桢说,对于相关科目组合选择人数较多的,应该以相对稳定的教学班形式组建;对于出现个别科目落单的,通过组合形式,让学生走动起来。同时避免出现大班额。
  李迅说,各地各校要坚定发展素质教育的信心,坚持“福建教育,健康第一”信念,要关注走班教学后特殊需求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走班教学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是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努力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记者 张颖/文 周明太/图)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