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美丽石狮”的动力源

发布时间:2018-09-28 07:15:00来源:民生资讯








  位于石狮祥芝镇古浮澳口的大山屿,面积仅2公顷。近年来,这座岛屿成为泉州湾南岸白鹭等鸟类主要栖息地,种群数量上万只,“圈粉”了众多摄影师、观光客。
  “20多年前,大山屿上光秃秃一片。而今,绿树成荫,鹭鸟来栖。”大山屿护林员蔡国荣说,他今年63岁,在古浮生活了一辈子,从没想过曾经的荒岛能成为“白鹭岛”。
  碧涛拍岸,白鹭翩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山屿的变迁,是石狮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30年来,石狮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用生态文明绘就了一幅美丽石狮的新画卷。
  绿色“突围”转型
  作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后,在产业链上游的纺织面料染整业发展初期阶段,就考虑到了经济与环保的严峻问题。
  1991年,石狮首开全国污染集控区之先河,设立了全国首个环保型染整产业集中控制区——大堡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对染整企业统一集中管理,大大改善了水环境。
  随着纺织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染整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而染整业,是纺织服装业污染最为突出、最难治理的一个环节。
  熟悉石狮祥芝、鸿山、锦尚这三个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是染整企业集中区,过去,一度黑烟囱林立,天空灰蒙蒙一片。
  2015年6月,石狮市将这三个乡镇的烟囱全部拆除,这三个印染集中区“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景象不复存在,每年减排二氧化硫8887吨,率先在全国印染集控区通过低压蒸汽、中压蒸汽集中供热技术实现无燃煤无烟囱的清洁生产目标。这也成为石狮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低碳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为加快染整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17年底,石狮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制定出台了《石狮染整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启动印染企业“五大提升工程”。在环保治理方面,将集控区污水处理厂作为龙头、总开关来抓,对三个染整集控区实行污染总控、管网重埋、进网明管接入、COD计费等改造提升,规范印染企业环保行为,以环保为标尺力促印染企业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迈向产业中高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绿色发展。
  多年来,石狮坚持以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为目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综合应用“退二优三”“退二进三”等措施,引导弱势企业退出,腾出空间和环境容量,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带动能力强大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优化升级,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成为全省唯一被列入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县级市。
  布局全域城市
  一座城市的“颜值”,一个重要参照,还在于这座城市的规划、运营和布局。
  建市伊始,石狮市委市政府就前瞻性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2003年,石狮提出“把一个市当作一座城来建”思路。2013年,石狮正式成为全省首个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2015年,石狮被确定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一路走来,石狮,这座滨海城市的城镇化步伐始终先人一步。而石狮城市之“美”,很大程度上,美在统筹化管理、美在人性化操作。
  在城区,石狮以片区为单位,有序推动旧城改造。截至目前,镇中路片区、长福片区、城北片区、城东幸福新城等几个片区,都结合所在区域定位或产业特色,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在推动全域城市中,如果说在市区主要着眼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那么在农村则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生活城镇化”特色之路——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整齐划一的厂房、生机盎然的公园、整洁干净的村容,石狮宝盖山下的永宁镇前埔村,绘就的是一幅优雅清新的园林式新农村画卷。有工厂、有别墅、有公园,城里有的,这里全都有。前埔村,生动地诠释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完美平衡,这是石狮一以贯之“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结出的硕果。
  前埔村,正是石狮“全域城市”成功的一个生动缩影。
  此外,石狮还在全省率先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行居住证制度,外来人口凭借居住证,可以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24项待遇。这样,本地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都能同等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30年来,石狮始终以“人的城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之间差距,努力引导公共服务趋向均等化和优质化。进入新时代,而立之年的石狮再出发,以全域统筹为引领,推动“山海城”联动发展,为新一轮城市发展拓宽了空间、提升了格局、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让民众安居乐业,有更多获得感,共享发展成果。
  发力绿水青山
  城市之美,须有绿水青山。
  2016年冬,超过4万只来自北方的候鸟来到石狮石湖港越冬,创新“近年之最”;2017年,石狮石湖港连续发现中华白海豚戏水。“白海豚几十年没见了。”附近的村民说。
  建市以来,石狮市始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让老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建市之初,石狮大力开展荒山治理,1991年,消灭宜林荒山,在宝盖山上植树造林,经历过“种十棵树仅活一棵”的艰辛。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宝盖山告别了“石头山”。此后,石狮持续推动植树播绿。截至目前,石狮拥有林地面积1314公顷,森林蓄积量6.83万立方米。
  2005年至2012年,石狮持续推动近海水域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开展小流域环境治理,完成河道沟渠清淤58公里。2013年起,石狮启动水系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共投入4.4亿元,环保水务设施、工业污染防治、环卫保洁体制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2016年,石狮沿海五镇全部实行海漂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契机,石狮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问题导向,下大决心、迎难而上、全力攻坚,打好“洁净蓝天”“清新水域”“清洁土壤”三大领域攻坚战。
  去年3月,石狮全面推进落实河长制,推进“六大任务”。去年4月,石狮出台《废弃石窟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实施方案》,力争五年内完成全市172处废弃石窟生态修复。目前,已实施39处废弃石窟治理。去年6月,三大染整集控区全面实现定型机废气净化治理。
  此外,最近三年来,石狮持续推进宝盖山生态公园、灵秀山森林公园、环湾湿地公园、红塔湾海岸公园、风炉山公园等一批生态景观项目全面推进,总投资近10亿元的全域生态连绵带正在加快形成,串起山林、水体、湿地、田园等自然资源,形成相互贯通、连绵成片的生态体系,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以见山望水记乡愁的形态走向绿色未来。从“治山理水”到“显山露水”,让绿水青山延展生态价值,绿色福利刷新城市“高颜值”。
  美丽石狮,与青山绿水为邻!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