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福建省肿瘤登记年报》(下称《年报》)发布,《年报》由承担福建省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监测工作的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同完成。
本报特邀《年报》主编、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郑雄伟教授独家解读。
我省十大恶性肿瘤揭晓
近几年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肿瘤随访登记项目”支持下,我省肿瘤登记工作覆盖的地区不断扩大。《2017福建省肿瘤登记年报》收录了2014年我省长乐市、厦门市区、永定县、惠安县、涵江区、同安区、永安市、长泰县和新罗区共9个肿瘤登记处,覆盖519.3万户籍人口的数据。
分析显示,高居我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是肺癌,其后依次是肝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子宫体癌、前列腺癌。这十大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1.99%。
“解决了我省十大恶性肿瘤问题也就解决了全省80%以上的肿瘤疾病,全省的肿瘤防治水平也就有了很大的提升。”郑雄伟说。
福建男人比女人更受伤
《年报》显示,男女共患的主要恶性肿瘤,除甲状腺癌外,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45岁以后男性肝癌、胃癌、肺癌等主要癌症发病率都快速上升,显著高于女性,相应地,男性死亡率也显著高于女性。
肿瘤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关。郑雄伟分析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与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心理状态不稳定、基因突变可能性更大以及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有关。
@福建男人,小心前列腺癌的“突袭”前列腺癌是发病上升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自2013年连升2位,成男性发病第8位的恶性肿瘤。
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快速增高,首先与年龄有关,《年报》显示,前列腺癌发病率在60岁以后迅速上升;其次,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逐渐西方化,经常吃高热量动物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却不运动或少运动是重要诱因。
郑雄伟还提到,前列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相当多以往不能发现的前列腺癌能够获得早期诊断。
@福建女性,20岁起保护好“生命腺”2012—2014年,我省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女性发病率更是从第9位上升到第5位。而且,甲状腺癌发病率在20岁以后便开始快速上升。甲状腺癌的发病可能与电离辐射、压力、雌激素水平等有关。女性在育龄时期发病率大幅上升,绝经后又会下降,说明甲状腺癌是雌激素相关疾病。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上升除了与致病因素有关外,与甲状腺彩超普及导致的检出率上升有关。郑雄伟建议,要避免在儿童时期接受大量辐射,包括医学放射性诊疗。
不良生活方式提升发病风险
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全球癌症防治白皮书》提到,5%~10%的癌症是由于遗传易感基因变异所致,有家族史的人群尤其应注意早期筛查、定期防癌体检。而遗传基因只是“底子薄”的问题,如果再有不良生活习惯,发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肺癌成福建“第一大癌”
肺癌发病率在我省5个登记地区都居于首位,包括厦门市区、厦门同安、龙岩永定、三明永安、漳州长泰。
肺癌的发生主要与吸烟、二手烟暴露密切相关。我省男性吸烟率仍居高不下,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仍比较大。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福建省15周岁及以上人群总吸烟人数约为789万人,吸烟率为25.3%,其中男性吸烟率为48.9%,女性吸烟率0.9%;在二手烟暴露方面,福建省有77.2%的成人暴露于二手烟,形势非常严峻。此外,高温下的油烟,空气污染中的微粒物质等环境问题,长期熬夜、压力大等也是高危因素。
★一半以上登记地区肝癌高发
在9个登记地区中,肝癌死亡率在6个地区都排在第二位,包括历史“肝癌重灾区”同安以及厦门市区、莆田涵江、永定、永安、长泰,严重威胁着我省人群健康和生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摄入、饮酒是我国人群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郑雄伟认为,应该重视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不吃霉变食物,如发霉的花生、大豆等,避免黄曲霉毒素致癌;均衡饮食,少吃油炸、腌制、烟熏、烧烤的食物;减少烟酒的摄入。
★乳腺癌偏爱城市女性
从2014年肿瘤发病情况来看,乳腺癌在城市女性中发病较高,龙岩市新罗区与厦门市区的乳腺癌发病率分别排在第一位、第二位。
郑雄伟分析,这与城市女性饮食结构西方化,多吃高热量动物脂肪而少吃果蔬,以及压力大、月经初潮早、母乳喂养少、晚育、未育、不孕、服用避孕药物、吸烟多、酒精摄入多等有关。(邓剑云)
恶性肿瘤怎么预防?
“三手烟”也危害人体健康
胸部肿瘤外科朱坤寿 主任医师:
吸烟被认为是肺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包括被动吸烟。不仅“二手烟”,近年来还发现,“三手烟”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三手烟”是指附着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以及头发、皮肤等表面的烟草残留物。最好的办法是主动戒烟;其次要避免空气中的污染;做饭时要注意厨房的清洁通风,减少高温煎炸;雾霾天外出应佩戴口罩,重度雾霾天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另外,应尽量避免经常接触肺癌致病物质,如石棉、砷、铀、镍、铬等。
谨防黄曲霉毒素
肝胆胰肿瘤外科周东 主任医师:
从乙肝到肝癌,仅三步,肝炎—肝硬化—肝癌。有乙肝、丙肝、重度脂肪肝等病毒性肝炎背景的人群应定期随访,每6个月到专科医院的门诊或防癌体检中心抽血检查、彩超检查。
我省气候湿热,食物容易霉变,霉变的食物中含高危致肝癌的毒素——黄曲霉毒素。平时应注意,不吃腐烂、霉变的食物;饮用干净的水,建议家中配备净水器,生水尽量烧开了再喝。
注意分餐、定期胃镜检查
腹部肿瘤外科陈路川 主任医师:
胃癌一定程度上是“吃”出来的。饮食不规律,饱一餐饥一餐;不分餐与不卫生的饮食环境,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定时定量就餐;吃饭要分餐,每个家庭配备一个消毒碗柜,因为高温条件下才能杀死幽门螺杆菌。胃病治愈后,仍要注意健康的饮食习惯,否则容易复发。
胃痛、拉肚子是胃肠道疾病的表现,有症状应尽早看医生;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胃病,建议定期体检,特别是40~4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胃镜检查。不管是胃炎、胃溃疡还是胃癌,吃制酸药都可能缓解疼痛,可如果是癌,病情就延误了。现在胃镜检查多用电子胃镜,疼痛的症状很轻,不必过分恐惧;确实怕痛,可选择无痛胃镜。
营养干预是一级预防措施
乳腺肿瘤外科陈夏 主任医师:
营养干预是乳腺癌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应多吃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少吃薯条、汉堡及特殊加工的熟肉等;绝经期后的女性应注意控制体重。洗澡时或睡前自检,摸到硬块,或发现乳头乳晕皮肤湿疹、脱屑、乳头内陷等异常改变,或挤压乳晕周围时乳头出现血性溢液等,应及时就诊。
肠道通常是“被惯坏的”
胃肠外科杨春康 主任医师:肠道通常是“被惯坏的”,吃得太好、久坐不动、烟酒不断等都是高危因素。少吃肉类、高蛋白食物以及高盐、腌制食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主食不宜过细过精,建议适当增加粗粮、杂粮的比例;适量增加钙、钾、铁、磷、镁、锌等元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加强运动,避免久坐。一般坐一小时,最好起身活动15分钟;每天运动一小时,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内致癌物质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肥胖者体内过多的脂肪细胞可间接促进肠癌的发生,更应增加运动量。
保护好食管黏膜
胸部肿瘤外科柳硕岩 主任医师:
爱吃烫嘴的食物、进食太快、常吃含亚硝酸盐的食物,以及长期吸烟、喝酒等都可能造成食管黏膜的慢性损伤。可以从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入手,减少食管的损伤,起到一定的预防癌症的作用。
提高免疫力预防“宫颈感冒”
妇科肿瘤外科谢榕主任医师: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实际上,很多女性一生中,都经历过HPV感染,就好像感冒一样普通。大多数情况下,HPV都会被体内的免疫细胞清除掉。前提是,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强。因此,平时应加强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必要的,可接种HPV疫苗。此外,宫颈有破口就会让病菌有入侵的机会。因此,不提倡早孕早育、多孕多产、性伴侣过多,避免造成宫颈损伤。
子宫体癌的临床症状与宫颈癌相似,但少孕或不孕、缺少性生活的人群,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会比生产过的妇女高。
远离电离辐射,甩掉脂肪因子
头颈肿瘤外科刘辉 主任医师:
放射治疗用的放射线、高压电线的放射线等电离辐射是目前已明确的甲状腺癌致病因素,儿童时期尤其应避免接触X射线。
除了远离电离辐射,还应注意碘的摄入。高碘或低碘都会诱发甲状腺癌。一般来说,沿海城市的人群,海产品吃得多,不用特别加碘,甲亢患者还应少吃或不吃含碘量高的海产品;碘摄入不足的,可适当吃海带、紫菜等藻类,新鲜带鱼、虾等鱼虾蟹贝,牛奶、酸奶等乳制品。
少吃牛羊肉,多吃大豆和番茄
泌尿肿瘤外科居正华 副主任医师:
目前对于前列腺癌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年龄、种族、遗传、饮食以及雄激素等是明确的危险因素。饮食方面,应减少高脂食物、牛羊肉等红肉类的摄入,以降低血清双氢睾酮含量,降低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研究显示,大豆和番茄可能是最佳的预防前列腺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