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放眼八闽大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个个重大民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开工建设。全省每年有超3000亿元的预算用在了民生项目上。
幸福的生活长什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但对于幸福的底线,答案都一样——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4月的榕城,乍暖还寒,福州市一医院外科大楼项目建设现场,随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为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投资5亿多元的市一医院外科大楼总建筑面积51995平方米,将新增床位700张,力争在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明年底投入使用。福州市妇幼保健院新院项目、福州市中医院病房综合大楼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此外,肺科医院医技楼、市二医院改扩建等补短板项目,福州儿童医院门诊综合楼、市精神病院新门诊综合楼等市级紧缺学科床位建设项目,孟超肝胆医院金山院区和滨海新城综合医院等项目也将在年内动工建设。算下来,今年福州共有13个卫生重大项目正在展开。
在泉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记者在泉州市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泉州市拟规划投资9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70所,建筑面积30.2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公办幼儿园20所,列入201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投资3.2亿元,建设规模10.25万平方米,建成后新增学位7000个。全市计划投资1.39亿元,“改薄”任务6.18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惠及学生12.1万人,特别是寄宿生2.5万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项目28个,计划投资3.28亿元,建设规模12.2万平方米,消除安全隐患校舍1.13万平方米,预计建成后新增学位6920个。
南平,则打好生态与绿色两张牌。最近,位于南平江滨路妇幼保健院对面的小水门公园有了喜人变化——水东大桥下的步道打通了,意味着这条江滨步道可以延长一倍。这里原先是一座采砂场,污染环境,破坏河岸。去年12月,作为南平市民生发展补短板项目,小水门公园由武夷集团建设投用,向市民开放,从此成了热门景点。南平市10个县、市、区均依山傍水,特别是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区都有一两条河流穿城而过,形成了优美的城市水生态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年,南平率先提出“水美城市”建设理念,将老城区改造提升跟新城建设融合发展,编制专项规划,采取“PPP+EPC”建设模式,推动12个“水美城市”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9亿元。国家水利部以南平市“水美城市”为标准,制定《全国“水美城市”建设规划导则》。
……
在福建,每年都有一份为民办实事清单,省委、省政府承诺当年要完成若干件实事。
10多年来,清单内容换了很多,一个项目完成,又换进新的项目,项目总数量始终维持在20多项。为民办实事,成为民生工程的一张名片,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一项谋划系统、措施具体的重大工程。
来自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资金累计到位179.8亿元,完成投资110.9亿元。其中,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53.57%、基本建成率67.48%,完成投资78.84亿元;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完成投资13亿元;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海岛交通便民工程、实施公交服务便民和游客公共交通服务工程、实施农村“村村通客车”工程等,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30%左右;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全省到位资金,占年度计划50%以上。(本报记者 王帅)
沙县高砂镇敬老院利用屋顶安装光伏电站,不仅用电自给自足,每年还能带来2万~3万元收入。4月9日,志愿者们前来为老人们按摩,老人们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收益。周志鸿 方炜杭 摄
4月18日,罗源县的畲汉同胞汇聚一起,举办畲家百米长桌宴,欢庆首届南洋“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 肖丹 摄
脱贫户老吴的新房新生活
“老吴,我又来看你了!”9日一大早,帮扶责任人、罗源县起步镇财政所所长阮鸿森就来到起步村吴永厚的新家。这是一栋去年春节完工的两层楼房,门口的大红春联和灯笼格外显眼。
老吴今年60岁,是聋哑人,虽然他听不见,可阮鸿森还是习惯进门先打个招呼。
正看电视的吴永厚似有感觉,回过头,立刻咧着嘴笑起来。他热情地拿出水果,比画着让大家吃。
“十几年前,我弟媳妇离家出走。”吴永厚的哥哥吴永腾说,之后十多年,老吴一人拉扯孩子长大。几年前,老吴家老房塌了,他没钱维修,只好借住在哥哥家。
这两年,精准扶贫让吴永厚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我们根据他的情况,推出精准扶贫套餐。”阮鸿森指着墙上的“扶贫开发工作联系卡”介绍,现在老吴享受产业发展、小额信贷、技能培训、劳动就业、医疗保障、造福搬迁等多项扶贫惠民政策,2016年已顺利脱贫。
脱贫不脱政策,帮扶续写真情。罗源县起步镇纪委书记徐忠庄向记者展示了去年惠民资金网上登记的吴永厚一家的收入:享受产业扶贫,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3000元入股镇龙头食用菌企业,年固定增加收入1000元;享受金融扶贫,提供小额贷款5万元入股巾帼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年固定增加收入6000元;享受劳动就业扶贫,提供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收入825元;实施健康扶贫,签约家庭医生,上门为老吴检查身体;结对帮扶单位鼓楼区纪委定期上门走访慰问……
2017年,吴永厚被列为造福工程搬迁补助对象。政府提供4.8万元造福工程补助,残联提供3万元残疾人安居工程补助,加上亲戚帮衬,一共花了12万元,把老吴的新房建了起来。为庆祝他喜迁新居,阮鸿森还买了一台49寸大电视。
说是新房,实际只有一楼能住人,二楼还是红砖墙的毛坯房。“现在我工作了,能赚钱了,我会赚钱把楼上装修好。”吴永厚的儿子吴财川去年大学毕业,他说,以前没房时,能在外面就尽量不回家,现在有空会多回家陪陪父亲。(本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刘其燚)
乡村新变,美了村民的心
欧式凉亭、篮球场、健身设备……在福清港头镇草柄村的村中心,有一个面积30亩、设施齐全的龙湖公园。
10多年前,草柄村还是个落后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邻里纠纷也多。如今,宽敞的水泥路、新添的绿化带相继完工,看着越来越美的村庄,村民王老伯感叹,村里风气也在悄悄改变。
村规民约将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定为全村的团圆节。当天晚上,除集体聚餐和文艺演出外,村里还授匾表彰一年来乐善好施的成功乡亲、家庭和睦的“五好家庭”、弘扬传统美德的“好媳妇”“好儿女”以及敬业爱村的“好村民”等道德楷模。
目前,全省80%以上的建制村(社区)修订了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融入其中,“全民参与、自我约束”成为乡村新气象。
“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衡量幸福美好生活,精神文明是一个重要尺度。”草柄村书记王长勇说。
“之前这儿是水泥空地,现在变成了篮球场,周末就能来这里打打篮球。”王先生说,福州马尾区亭江镇英屿村英辉公寓旁的篮球场格外热闹。
从普普通通的水泥空地变身为标准室外篮球场,得益于“幸福家园工程”。2014年以来,福州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2191个建制村,已实施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工程1018个,占村总数的46.46%,全省排名第一。打造了5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45个市级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
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转眼成了学校师生休闲场所,因幼儿园撤并空出来的校舍建成了老人娱乐中心,幸福院和幼儿园践行着“老吾老、幼吾幼”幸福目标,宽带全覆盖让乡村实现“网络时代”,文化长廊增添了文化韵味……一点一滴的变化让八闽大地的每一个乡村社区越发美丽,也让人们的幸福感加码。(本报记者 林智岚)
让每一位老年人安享晚年
新修订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保障了老年人权益,老年人乐开怀。
社区里、绿地边随处可见老年人的健身队伍,广场上、公园里都能看到他们锻炼娱乐的场景,敬老院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这一抹抹“夕阳红”,演绎着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成为八闽大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2017年,是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把养老事业发展作为补齐民生事业短板重大举措进行研究部署。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这是我省首部由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实体性地方法规。其中,独生子女“带薪护理假”的规定,为地方立法首创,全社会好评如潮。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涉老政策文件10份,省直部门出台涉老政策文件30多份。
“有医保,看病给报销,今天还有医生来为我们免费看病,真是太好了。”福清一都镇的陈老伯高兴地说。这天,福清平安医院专家护士们前来免费为市民进行血压、血糖、心率检测等常规性健康体检,陈老伯早早地就来了。
2017年,我省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设置审批,实行备案制;鼓励养老机构根据不同规模和实际需求,开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或内设医务室、护理站。
“每天来这里看报纸、聊天、下棋,晚年生活很有乐趣。”82岁的林大伯正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看报纸,他说,“老年人最怕孤独,渴望和别人多交流。”
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十条措施的通知》。当年全省新建了10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300个农村幸福院。在已实现每个城市社区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全省建设了196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全省38.6%的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此外,全省现有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6685所,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47%。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落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服务组织,有160余家。(本报记者 林智岚 文/图)
龙海月港历史风貌区经过修复,重现海丝风貌。图为一位父亲背着女儿漫步在月港堤岸。 周明太 摄
近年来,晋江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投入资金将五店市传统街区保护起来。整个街区保留着明清以来的闽南街巷风貌,且不设门槛、不卖门票、不建会所,成为属于市民的“城市会客厅”。宋为伟 摄
福州市一所幼儿园举办亲子游园活动。周明太 摄
数字说话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建成全民参保登记基础数据库。到201 7年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1 5.81万人,比上年增加58.84万人。
●截至201 7年底,全省建立并管理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319.01万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到77.5%和73.6%。201 7年为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227.39万人次。
●全省现有养老机构1046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10家,民办养老机构336家(其中公办民营109家)。全省拥有各类养老床位1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约32张。
●全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49.27万人,其中老年居民合计483.66万人。
●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已与全国所有省份互联互通。全省有157家医疗机构对接全国异地结算系统,实现对接省外8485家医疗机构。在签约备案的医疗机构实现即时结算,对符合条件的跨省就医参保患者全面实现直接结报。同时,实现省本级省内异地就医购药即时刷卡结算,各地市参保人员备案后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过去的五年,全省“造福工程”累计搬迁87.9万人,脱贫1 10万人,基本完成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0.02%
。(林智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