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厦门市尤其是思明、湖里中心城区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即便是一起轻微的交通事故,往往可能造成城市道路的大面积拥堵。而停车方面,下了班回家却因找不到车位而不得不在路上“兜圈”,这样的经历也是不少有车一族的共同尴尬。
针对“小事故引发大堵车”的现象,厦门市公安局联合相关单位,于2014年率先在全省推出交通事故远程快速处理平台,并把相关工作移入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开展。交通指挥中心进一步完善优化交通事故快接快处快疏机制,不断提升道路通行条件和效率。而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开发错时停车业务,打破信息孤岛,为供需双方架起“桥梁”。这些努力不仅得到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积极响应,也获得了社会各界认可。
电子智能公交站牌 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远程快速处理 让出行更畅通
“车主您好,责任已经很清楚了,您要负全责。请与对方车主互留一下联系方式,72小时内一起到定损中心处理。现在再跟您确认一下车辆信息,我们通知民警不必再到现场。现场车流量很大,撤离时请注意安全!”
近日,鹭江道国际银行路口往厦门大学方向发生一起两车相剐擦的轻微交通事故。当天8:50,当事人拨打110报警。由于这起事故并无人员受伤,各方车辆损失均未超过3万元,且当事人尚能自行移动车辆,属于“交通事故远程快速处理平台”可以处置的范围。
8:52,设在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内的远程快速处理平台接到了指令,开始通过远程监控处理这起事故。监控屏幕显示:两部事故车辆发生事故后停于事故现场,占据一车道,引起小范围拥堵。远程快处平台民警立即联系报警人,通过电话向当事双方说明事故责任,引导其快速拆解现场,并在系统上完成事故责任认定的录入。随后,双方车辆撤离现场,此时的时间是8:53。一分钟后,该起事故处置完毕,事故发生路段交通恢复畅通。
从报警到事故处理完毕,前后不到5分钟。这一切,要归功于快处平台。2014年1月,厦门市公安局联合厦门市保险行业协会等,在全省率先开通道路交通事故视频远程定责定损平台,并在110指挥中心推行。两年后,为了强化与道路交通管理的结合,进一步完善优化交通事故快接快处快疏机制,快处工作移入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开展,并更名为“交通事故远程快处平台”。
3月30日,记者在交通指挥中心看到,目前设有事故远程快处台席4个,由民警和市保险行业协会派驻人员共同值守,每日7:30—19:00时段主要通过视频巡查主动发现、接处警平台信息推送两个途径获取事故信息,实时开展快处工作。“运用快处平台处理交通事故,轻微交通事故平均耗时约3分钟,最快1分钟可撤离,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道路通行的影响。”平台民警说。
对于视频监控无法覆盖的区域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则采取远程电话引导事故双方按规范要求拍照固定证据,前往就近的事故快处点定责。“厦门岛内现设有1个定损中心和6个事故快速处理点。”平台民警说,2017年至今,事故快处点共开出事故快速处理记录单30686起。
据平台民警介绍,目前共有线上线下4种快处模式。除了上述两种外,交通指挥中心增加“互联网+事故快处”等在线处置方式。“微信平台的自助处理模式就是在线处置的应用探索。”平台民警说,事故当事人拍摄事故现场照片,即可先行撤离事故现场,再通过微信上传,后前往就近的事故快处点定责,开具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记录单。此外,根据公安部部署要求,厦门还于去年底开始推广“交管12123”快处平台,使辅警与事故当事人在远程快处民警的协助下也能完成交通事故的处理和现场的拆除。
数字证明,快处平台在疏导交通、缓解拥堵方面取得显著效果。2017年以来,远程快处平台共联系交通事故41986起,同比上升60.6%,成功撤离交通事故现场37656起,同比上升112.8%,处置率达90%,日均成功撤离事故现场约105起,同比去年提升150%。
打破信息孤岛,让停车更便利
道路通行条件和效率不断提升,而停车难的问题,也开始得到解决。在厦门,一些企业开始介入开发错时停车业务。比如,“i车位”手机APP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有需求的车主,只需点开手机APP,并选择“找车位”,周边有停车位的停车场便自动显现,而且车位数、与车主的距离等数据一目了然,点击平台上的导航键,即可轻松找到停车场。
以往,家住湖里大唐世家小区的陈方每天下班要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找车位,如今每天下了班,只需把车停入火炬广场的停车场,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到家。变化源于他家附近的火炬广场成了“i车位”平台上错时停车租赁服务的一员,而且错时的时间与其上下班的时间刚好吻合。“停车再也不用像打战似的‘抢车位’,幸福指数提高了不少。”陈方说。
作为一款为了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而推出的APP平台,“i车位”提供了找车位、预约、找车、付费等停车服务,以及商户管理、会员积分、电子抵用券等多项与停车息息相关的商业服务。目前注册用户数已达百万级规模,月交易量达千万级规模。按照2017年中国停车网对全国28个城市级停车平台进行的综合评测,内容包括对外开放共享程度、停车数据接入量、实时车位功能和比例、电子支付功能和种类等指标,结果显示,厦门“i车位”获得综合排名第1名。
“一路云停”是推动厦门智能停车的另一个创新应用,其采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停车场现场无人收费、云控中心统一监管、车牌云识别矫正等管理服务,形成堵漏、增收、降成本的一种停车场经营管理模式。
就拿位于集美新城核心区以北的软件园三期来说,作为集美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园区起步区停车场就拥有车位数近4000个,服务数百家企业,车辆往来络绎不绝。通过为停车场提供线上支付服务,园区已实现了停车场的无人收费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车辆免取卡入场,手机端收到入场信息提示,场内引导标识清晰,方便车主快速找到停车位;离场前,车主可在移动端自助缴费,也可扫一扫电梯间、通道处的二维码完成支付;车辆到达出口如果未缴清余额,可扫描栏杆上的二维码快速缴费。如今,地丰体育中心、火炬广场等项目也已成功实现停车场值守“无人化”。(本报记者 潘抒捷 廖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