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厦门正通过一系列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开启政务、经济、民生等城市发展方方面面的“智慧”按钮,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主动打破各自为政的围墙壁垒,大胆创新,让智慧城市不仅停留在“高大上”的技术层面,也成为贴近服务需求的民生实践。可以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厦门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智慧化的道路。
借助市民卡APP可以在终端自助扫码借书。苏枭睿 摄
厦门海沧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团队在指导签约居民将每日健康数据同步上传至“厦门i健康平台”。 施辰静 摄
市民扫码乘坐公交车。施辰静 摄
打破“围墙”
数据共享服务更高效
在厦门,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直观体验之一就是办事高效快捷。
就拿生育险的申领来说,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只需要录入分娩日期、住院发票上的医保单据号,足不出户即可进行在线申报,审核通过后系统会将生育保险金汇至绑定的银行账户上,当日申请最快半个工作日可以到账。过去带着材料多个部门来回跑的现象不复存在。
“台前”顺畅的服务流程,源自于“幕后”大刀阔斧的业务流程改造。
“积极推动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我们建成了城市基础数据库群,并搭建起全市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完整体系。”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童平平介绍说。
目前,厦门市民基础数据汇聚了共25大类与市民相关的业务数据,覆盖厦门100%人口,数据总量达5亿多条,为全市33个部门、多个业务领域提供市民基础数据共享服务;法人基础数据库汇聚了10大类与法人相关的业务数据,覆盖全市100%企业,数据总量近600万条,为31个部门、多个业务领域提供服务;空间数据库汇聚了各类地图图层175个,为25个部门、多个业务领域提供服务;电子证照共享库共登记40个部门,发布1200多类证照,制发电子证照700多万本,为网上审批提供支撑。
互联互通的大数据平台基础,不仅为城市管理和政务服务架起了“高速公路”,也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以教育领域为例,厦门率先探索“积分入学申报系统”,由经信局牵头,公安、人社、卫计、国土、教育、地税等部门主动打破信息孤岛,直接实现数据互认,2015年—2017年积分入学系统自动累计核查申报人在各部门中的相关数据超1600万条,减少了1600多万份证明材料的打印,每年节省社会成本3000多万元。
需求导向
关注民生提升获得感
搭乘公交,只要掏出手机,扫描APP上的二维码,就能实现先乘车后付款的便捷体验;看病就诊,同样是通过APP,患者可以享受预约挂号、扫码就医、门诊账单实时推送、医保自费费用一键结算、扫码取药等一站式就医服务……
2017年12月,厦门推出全国首个以信用服务模式、按全市统一二维码技术规范建设的手机应用客户端——厦门市民卡APP。
这一全国首创的虚拟卡模式,为市民带来的便捷体验可谓是多方位的。它整合了医社保、交通、医疗、文体、公共事业缴费、消费支付等功能,打造出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多卡融合”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了厦门智慧城市诚信体系建设的创新升级。
以人为本,以百姓需求为导向,让智慧城市建设更“接地气”,如今,一连串重磅数据,见证了厦门智慧应用带给百姓的获得感——
截至1月底,厦门市居住证网上办理应用累计自动调用数据900多万次,超过80万人成功在线办理居住证,节约社会成本约1个亿;
“i车位”APP,整合了包括商场、写字楼、住宅小区在内的209个停车场资源,可为车主提供“找车位”“付车费”“月续租费”等便利功能,累计注册用户超过50万,月活跃用户超过12万,电子支付月交易金额超过300万元;
国内首创将社会保障卡用作图书证,市民可在全市259家联网服务网点实行“一卡通用”和“通借通还”。市图书馆还设置了自动借还书设备,方便读者24小时借还书,市民自助借换书率超过90%,图书流通率增加了七倍;
借助全国首个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区域内不同体制、不同类别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市民电子健康档案通行各个医疗机构,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患者节省费用超过2000万元。
持续探索
敢于创新实现更多可能
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生态公园人气旺盛……厦门城市规划的科学、高效离不开“多规合一”这一创新平台绘就的“一张蓝图”。
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规划的重要空间参数汇总,形成全市“一张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涵盖所有项目审批部门的统一业务协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行政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跑部门”变成了平台上的部门内部协调,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于探索中不断创新,厦门按照“贴近社会、贴近民生、贴近企业”的应用要求,持续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在信用城市建设方面,厦门在自贸区和政务服务中心分别设立信用服务窗口,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信用和银行征信自助终端可同步查询的城市。截至2018年1月初,厦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归集1.25亿条信用信息数据,同时,实现与国家、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在公共安全领域,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共流转处置各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12万多起,支撑全市7万多名网约车、巡游车等营运车辆司机快速审核等。
当然,智慧城市的快车能在“高速公路”上飞速驰骋,离不开基础建设的支撑。厦门从机制上着手,积极推动基础电信营运商通过搭建“1+N”模式的厦门云计算数据中心,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走向“云端”。(本报记者 廖丽萍 潘抒捷)
记者手记
以人为本,厦门智慧城市建设不只看上去很美
近年来,不少城市承载的人口随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而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对于厦门而言,情况同样如此。统计数据显示,当地2000年的常住人口为147.8万人,而截至目前,这个数字已增至401万人。尽管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也在扩大,但快速发展中,入学难、就医贵、出行堵等问题随之出现,成为困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难题。
面对“城市病”困局,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如今城市发展的破解之策。在业界专家看来,智慧城市综合采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射频传感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精细化管理城市,有望解决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我省早在2000年就拉开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幕。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相继获评中国十大智慧城市、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估应用创新奖、中国智慧治理领军城市、中国智慧城市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不过,对于厦门市民来说,智慧城市的成果远不是几个奖项所能概括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首先让百姓在建设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厦门的智慧医疗建设情况来看,当地建设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分级诊疗协作平台等,实现了区域内不同体制、不同类别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这种信息化建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患者而言,不仅节省了费用,还提高了效率;而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患者就诊留院时间减少,提升的则是其运转能力,“看病难”问题得以缓解。
智慧医疗只是厦门建设智慧城市的成果之一,它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缓解“出行难”问题的智慧交通,解决非户籍人员申请积分入学时往返多部门“扎堆打单”麻烦的智慧教育,实现了市民持一张卡即可办理多项社会事务并实现医保全省同城刷卡结算的智慧社保等。这些成果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让厦门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全国领先的行列。
当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通盘考量。如果缺少顶层设计以及相应的标准体系,就有可能在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中出现问题,建出碎片式的项目,乃至形成信息孤岛。值得肯定的是,厦门也已认识到,当地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应用深度和广度还不足,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和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再如,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信息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有待加强。
对此,有关部门提出,下一步工作中要以互联互通、统建共享为原则,推行大平台保障、大数据应用、一体化管理的建设模式,不断完善电子政务云平台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文化教育、交通出行、劳动就业等领域信息惠民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我们期待,厦门能够更进一步,建成国内最智慧城市之一,让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本报记者 潘抒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