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路变水泥路,村民出行更方便了。
年关将至,沙县富口镇岩地村的村民们收到了一份大礼——村民林阿枝每次拧开水龙头,看到洁净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就开心极了。“以前,一遇干旱,饮用水都紧张,更别说灌溉用水了,淘米水用来洗涤,洗涤完用来浇菜,每一滴水都要省着。今儿起,蓄水池改造全部完工,村民用水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他说。
去年以来,岩地村先后改造原有蓄水池4个,平均库容由原来的不到3立方米增加到10立方米以上,改造管道1000米,受益人口450人。
岩地村,距县城10公里。过去,村里生活条件艰苦,外出都是泥土路,出行难、用水难困扰着村里的发展。2012年,岩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832元。
2013年底,沙县全面拉开美丽乡村建设序幕。2015年,位于美丽乡村示范带上的岩地村也加入建设队伍。
争取上级补助资金90万元,村里出资30万元,岩地村新建两个休闲广场,实施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改造、生活污水治理,清理房前屋后杂物等。
一点点改变的乡村面貌,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出资、我出力,在岩地村金陵口自然村2000平方米休闲广场的建设中,10多户村民无偿腾出家中的池塘、菜地,配合美丽乡村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村里又投入80多万元,进行宅间道硬化和房前水泥路硬化。“过去,家门口的泥土路很陡,遇到雨天泥泞不堪,出行很不方便。”在城关上班的村民吴纯贵说,“现在户户通水泥路,房前还进行了4米宽的水泥硬化,不仅每天骑摩托车进出方便,家门口也更加整洁了。”
岩地村林地面积7780亩,砍树曾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几年前,村里的林子都被划入生态区位林,树不能砍了,就得换个方式‘靠山吃山’。”岩地村党支部书记何东凤说。
去年,沙县以林业金融创新为切入点,促进林改持续深化拓展,推广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福林贷”。村民余发钱就是“福林贷”的受益人之一。余发钱在山西太原经营小吃店,一直想扩大经营规模却苦于缺少资金。去年,他通过“福林贷”贷款12万元,在浙江杭州新开了一家小吃店,日营业额3000元左右。“有了资金,我们干事就更有底气啦!”余发钱计划今年再开一家小吃店。
眼下的岩地村,一幢幢整齐的新村别墅分外醒目,公路两旁的绿化苗木生机勃勃,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交会成幸福的农村生活。10户村民通过“福林贷”贷款100多万元,用于发展小吃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至15451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岩地人的生活有了新的盼头。”何东凤介绍说,“今年,村里规划再建一个9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新建一个篮球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依托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加快发展淡水鱼养殖业和苗木产业。”(本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肖首洲 刘静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