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43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发布了《“打击网络欺诈 确保消费安全”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网络欺诈正呈现诈骗手法多样化、诈骗对象精准化、连环诈骗普遍化、被骗对象年轻化等特点
在“互联网+消费”日益成为一种消费模式的大环境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手段,将诈骗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且日益猖獗,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极大损失。“3·15”前夕,福建等40家省级和市级消委会(消协、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安全联盟等共43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发布了《“打击网络欺诈 确保消费安全”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显示,从去年10月23日43家消费维权单位“打击网络欺诈 确保消费安全”活动启动以来,截至今年2月29日,共收到网络欺诈、电信诈骗举报85173万条,月均收到举报21293条,其中39039个不法网址、诈骗电话被列入安全联盟黑名单,并被同步到腾讯、搜狗、金山等国内数十家主流互联网应用平台进行全网拦截和预警,为消费者提供风险提示13亿次,覆盖9亿消费者。
数据分析同时显示,网络欺诈正呈现诈骗手法多样化、诈骗对象精准化、连环诈骗普遍化、被骗对象年轻化等特点。
★网络欺诈类型:
中奖欺诈、积分兑换、退款欺诈名列前三
通过对85173条举报的欺诈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在所有的举报中,中奖欺诈举报数量最多,共举报15262例,占比17.92%;其次是积分兑换10831例,占12.72%;退款欺诈10339例,占比12.14%;虚假兼职8862例,占比10.4%。
中奖欺诈是此次活动中接到举报最多的类型。随着越来越多综艺节目的火爆推出,诈骗分子往往打着这些综艺节目的名义,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邮件等手段向用户发送中奖诈骗信息,并通过高额奖金诱骗用户点击短信中的网址,而该网址实际上是诈骗分子事先制作好的钓鱼网站。
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诈骗分子设计的中奖金额也水涨船高,相比去年10万元左右的中奖金额,今年骗子已把中奖金额提高了50%。
★免费红包:
最热门的诈骗类型
在发红包越来越火爆的大环境下,免费红包往往会成为一种较为热门的诈骗类型。骗子一般情况下会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来散播免费领取100-300元不等的现金红包。诈骗手段往往为先利用高额红包作诱饵吸引消费者上钩。之后,通过一关又一关的设置,让消费者逐渐落入其设下的圈套。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将会被要求在领取红包之前先关注微信号或填写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账户等个人重要信息。还有的诈骗分子会将消费者引诱到一个外部链接上,而该链接可能存在木马病毒。
★诈骗渠道:
短信、社交软件、电商成传播诈骗信息主渠道
从举报数据来源来看,短信作为传统的诈骗信息传播途径已经与网络诈骗相结合,总举报量为21093条,占比24.76%。中奖欺诈、积分兑换、交通违规查询、学生成绩查询等诈骗信息往往通过短信来进行传播。
社交软件则作为一种新兴诈骗信息传播途径,在诈骗信息传播过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举报量为10724条,占12.59%,成为虚假兼职、免费红包、低价抢购等简单、小额、高回报类诈骗形式的主要传播途径。电商网站则成为退款诈骗、网游交易等诈骗的主渠道,总举报量为12736条,占14.95%。
★网络欺诈受害者:
男性比例总体高于女性,80、90后成主要受骗人群
网络欺诈受害者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网络诈骗中被骗概率有明显不同。在赌博博彩、视频交友中,被骗的90%是男性,特别是视频交友中,男性占比更是高达98.6%。相比之下,女性被骗比例最高的类型为网络购物、虚假兼职和退款欺诈。这几类诈骗,女性受害者占比超过60%。
从被骗网民的具体年龄来看,25岁-35岁人群是网络欺诈受害者最集中的年龄段,占网络诈骗受害者的80.7%。
其中,90后的网络受害者占所有受害者总数的41.6%。90后由于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且上网时间较长,但同时又缺乏足够社会经验,因此在面对虚假兼职、网游交友、虚拟交易等网络诈骗时缺乏识别能力,故而成为主要诈骗对象和受害人群;
其次是80后,占比39.1%,虽然人数相比90后少,但因诈骗遭受的损失较90后高出很多,由于80后普遍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网络消费活动的频率和金额也比较高,因此诈骗分子多以网购退款、退票改签、金融理财等手段进行诈骗,受骗金额普遍偏高。(姚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