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进城购房走出山区的愿望,一边是城区动辄五六千元的房价,邵武市金坑乡重下村村民曾乃云一家焦虑了两年,好在城郊水北镇有了“村中城”, 一家人终于圆了安家梦。
近日,记者来到邵武市首座“村中城”,该小区是故县村划出63亩土地,建设16栋7层住宅,小区有物业管理,附近有3个卫生所、1000多平方米公园、幼儿园、小学、代办金融等。11栋4号楼居民曾乃云一手拉着婴儿车,一手提着菜篮子。“进城生活方便多了,出门有菜市场,儿子工作有着落,孙子就在家门口读书。”她说,她家原在距离城区50公里远的金坑乡重下村,条件恶劣,进城主要是为孙子找好学校。但是,高房价成了一道坎,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只能每月花680元租了城区一套小房子。
水北镇党委书记林新长说,与曾乃云一家一样,进城农民工无法安家,他们大多租住在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城里买不起房,乡下房子空闲,这既是人的城镇化问题,也是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邵武市决定在水北镇故县村试点,建设社区型新型农村,该村距离城区只有2.5公里,已纳入城市规划。但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成了一道枷锁,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能取得该集体宅基地。2014年,邵武成为我省第五个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允许造福工程、地质灾害威胁等符合“一户一宅”用地条件的农民,只要退出原宅基地,跨村、跨乡镇到规划中心村、中心城镇建房。新村采用委托代建的方式,建有500多套,代建房成本为每平方米1700元。
2013年,曾乃云一家打听到“村中城”,每平方米2000元。一家人交了两万元定金,退出了重下村原有的宅基地,以不到城区商品房一半的价格,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大房,新房梦终于实现了。目前,一家人已经乔迁新居,她的儿子在附近园区当水电工,儿媳在玩具厂上班。儿子、儿媳就业有了着落,孙子上了故县村幼儿园,一家人的生活大变样。
故县村原村支部书记陈观秋说,本村建房者可享受每平方米50元至100元补贴,村里有100多户村民入住新村,其他乡镇村民有200多户,大多是偏远村落的散居户。有了“村中城”,有了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这里就可以让进城的农民真正实现安家落户。
目前,水北镇正按照新政,与市里相关部门联系,为这些新市民办理房屋产权证。(赵锦飞 何兴明 邓木华)
记者点评>>>
城市的“人情味”
近日,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城市要有人情味”的提法让人眼前一亮。我国目前有2.7亿农民工,人在城里,身份却在农村。要让这些新市民享受到“人情味”,就要实现人的城镇化,提供相应的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买房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奏。
但是,我们看到的现状却是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空置率很高,农民不能将此变现,去城市购买急需的房子。因为,这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集体土地使用权通常只能由本集体组织的成员或者集体兴办的企事业单位享有。
有鉴于此,去年国家在33个试点县(市、区)试点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管理制度“三块地”改革,赋予宅基地一定的商品属性,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潜力,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这也有利于三四线以下城市房地产去库存。邵武“村中城”的做法就是引导农业转移人口优先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让宅基地流转起来,虽未变现,但是减少了市民化成本。宅基地实现跨村流转,有效解决了住房供给问题。同时,社区型新型农村提供了公共服务平台,有力弥补了公共服务的短板,让进城的农民住得安心
。(赵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