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王绍据,1947年10月生,福建福鼎人。1982年任福鼎县委办副主任兼县委新闻科科长、县广电局局长,1989年8月调区域担任《闽东日报》复刊作业,同年11月任报社总编辑。其后兼任地委宣扬部副部长、宁德记协主席,宁德市委委员、市委宣扬部副部长。
采 访 组:田玉珏 薛伟江 李 政
采访日期:2017年6月4日
采访地点:宁德原地委大院会议室
采访组:王总编您好!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一手主持了《闽东日报》的复刊作业,您作为当事人,请谈谈其时的状况。
王绍据:《闽东日报》创刊于1952年4月,前身叫《新农村报》,1958年7月改版为《闽东日报》,曾被评为全国三家先进地方报纸之一,《人民日报》1960年6月12日曾刊发《闽东日报》代表介绍经历的文章。1961年,因经济困难,《闽东日报》又改为《闽东报》,隔日出刊,后改为周三报。1969年在“文革”时期停刊,一停便是20年。
1988年,习书记来到宁德之后,感觉这儿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欠好,辅导底层开展作业有困难。这种状况下,他提出由地委宣扬部研讨恢复《闽东日报》。我觉得他应该是遭到原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影响,项南书记有一句名言:“不懂得利用报纸做作业的领导是手工业式的领导。”便是说,没有新闻舆论就不利于开展作业。所以习书记下决心必定要把这个报纸办起来。但是《闽东日报》要复刊,人、钱、物什么都没有,怎么办?习书记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处理。
第一件事便是物色合适人选。其时有两种计划:或许请《福建日报》的记者、编辑来协助复刊,或许高薪到外面请人来办。后来,这两种计划都没有成功。一是《福建日报》的记者本来就有许多作业,这边复刊作业量很大,两头统筹不下来;二是其时财务十分困难,捉襟见肘,一些地方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何谈高薪请外援。最终决议因地制宜,在宁德本地寻找办报人才。我其时在福鼎县当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新闻科长、广电局长,主要担任新闻方面的作业,算是有一点经历。所以,这项光荣的使命就落到了我头上。
其实,其时我对他们物色人选的事一窍不通。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89年8月26日,习书记的秘书打来电话说:“老王啊,咱们习书记有作业找你,你明天到他办公室来一趟。”我其时听了,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8月27日早上7点钟,我就启航出发,从福鼎到宁德走了4个小时,到了地委大院,我热得气都喘不上来。习书记在办公室里,一看到我来了,立刻走出来,亲切地和我握手,说:“绍据同志,你辛苦了!”他看到我满身是汗,赶紧从橱子里拿出一条崭新的毛巾给我擦汗,还端了一杯茶过来,让我先歇一歇。我本来觉得很拘谨,但见他这么亲切,感觉间隔一下就拉近了。
习书记让我坐在沙发上,和我谈了起来。他说:“这次咱们研讨准备办一张报纸,想请你来担任复刊的具体作业,尽快把《闽东日报》从头办起来。你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说。”听他讲完,我吓了一大跳,一时没反应过来,脱口就跟他讲了三句大实话。我说:“习书记,我一没有文凭,小时分家里穷,13岁就辍学了;二没有办过报纸,毫无这方面经历;第三,现在宁德区域财务这么困难,要办一份报纸谈何容易啊!”他听了今后,稍微思考了一下,针对我说的三点困难一一给我吃定心丸。他说:“文凭不是问题,关键是有敢于担任的职责心。我看到你1984年在《人民日报》上宣布的读者来信,其时你敢于揭穿宁德贫穷状况,为广阔大众疾呼,引起广泛讨论。就冲这一点,就阐明你对闽东有爱情,对党的事业有担任,我相信你。关于经历问题,你毕竟在底层写过新闻稿,在复刊作业中还可以边实践边学习,不断堆集经历。经济上,现在咱们财务确实十分困难,但地委决议从‘牙缝’里挤出10万块钱给你作为‘起家本’,相关人员由你安排,用两个月时刻把报纸拿出来。”
就这样,习书记和我谈了20多分钟。我完全没想到,我与习书记素未谋面,第一次见面,他就对我如此信赖,又如此坦诚,打消了我一切的顾虑。我下定决心不孤负他的期望,把《闽东日报》从头办起来。8月28日我回到县里移送作业,第二天就到宁德上班了。
采访组:《闽东日报》复刊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习近平同志其时是怎样协助处理的?
王绍据:那个时分报纸复刊便是悉数从零开端,一无一切,先在军分区一个小阁楼里租了两个房间,开端“招兵买马”。考虑到从事新闻作业要有必定的学识和素质,咱们就先从教师里招人,这样上手比较快,也能确保办报质量。
时刻一长,又面对一个新问题:军分区的房子很贵,两间房的房租一个月要600多块钱,那个时分是不得了的。租了半年多今后,我实在是觉得担负太重,就找到习书记说:“书记,咱们就这10万块钱,想方设法省着花。可光房租这一项就要用掉好多钱,我是真疼爱啊!”他听了之后,告诉我他心中有数,他来处理。后来,在习书记的协调下,咱们的房租就悉数免掉了。少了这一项担负,咱们愈加心无旁骛地做着复刊作业。两个月时刻,我瘦了20斤,但能跟着习书记做这项有意义的事业,我感到很值得。
终于,1989年11月1日,《闽东日报》复刊了。那个时分不叫《闽东日报》,叫《闽东报》,由于是一周一期,后来变成一周三期,直到1993年才变成日报。习书记亲自为《闽东报》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复刊词《坚定方向宏扬正气复兴闽东》。他写道:“期望《闽东报》重展当年英姿,紧扣年代脉搏,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闽东的雄伟大业中奏出年代的强音。”他亲自拟定了办报宗旨和编辑政策,提出要大力宣扬本区域各条战线的新成就、新人物、新典型、新经历,探讨新问题。还要协助广阔干部大众了解信息、拓宽思路、增长才华,促进闽东经济复兴,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采访组:在《闽东日报》复刊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就办刊等问题和您聊过哪些主意?
王绍据:咱们其时住得很近,他在地委宿舍,我在军分区,他平时常常到军分区散步,晚上有时分就到我这儿来找我闲聊。他常常和我讲一些办刊的主意。讲得最多的有这样三条:一是新闻作业要掌握年代脉搏,既要结合其时局势传达好、宣扬好、遵循好中心的各项政策政策,又要着眼闽东实际,为复兴闽东服务;二是报纸要形成一面旗帜,成为地委的喉舌,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效果;三是报纸内容要接地气,要反映大众实在的心声和呼声。他很推重毛主席讲过的一句话:“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做一件事办,必定要把它办妥。这不单是办的人的职责,也是看的人的职责。”可见,他对办妥《闽东日报》、对做好闽东的新闻作业有很深化的研讨,也有深入的思考。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调离宁德后,对《闽东日报》还一向关注吗?
王绍据:1990年6月,习书记就调到福州去了,但他一向关怀着《闽东日报》的发展。《闽东日报》复刊10周年的时分,他写了一个题词“为复兴闽东服务”,15周年的时分,他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又专门发来了一封贺信。1996年,报社参军分区搬出去,在法院旧址上盖新大楼,8月10日举行奠基仪式。其时习书记已经是福建省委副书记,但他是咱们的老书记,又是推进《闽东日报》复刊的决策人,咱们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他发了请帖。本以为他公务繁忙,脱不开身,可没想到当天他特地赶到这儿,就为了到会仅有10分钟时刻的奠基仪式。这对咱们闽东报人是一种莫大的支撑和鼓舞。
还是2000年,我带队走访全省特困乡洪口乡,考察了这个曾是全省最困难乡镇的脱贫进程,写了一篇7000多字的《走近洪口特困乡》长篇通讯,宣布在《闽东日报》上。没想到习书记注意到了这篇通讯,还一口气作了100多字的批示,粗心是:看到这个特困乡有这么大的改变,他感到十分高兴;但是这个改变还是阶段性的,咱们的扶贫作业还需要继续努力,期望全省各地都要继续努力。他离开闽东,仍然牵挂着闽东,也一向关怀着《闽东日报》的发展,还特别乐于看到《闽东日报》在闽东脱贫致富路上发挥应有的效果,我想这也是他最初推进报纸复刊时的初衷吧。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一向牵挂着宁德的扶贫状况。您作为新闻作业者,当年有没有和他一同下乡调研的经历?能给咱们讲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王绍据:1998年、1999年,习书记担任省委副书记兼省农村作业领导小组组长,我跟他下乡的时机比较多,每次到宁德都是我陪他去调研。他的调研作业十分深化,而且十分务实,特别关怀贫穷大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日子,处理连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搬家问题便是典型比如。
连家船民是福建最危困的一个群体,广泛分布在沿海区域,主要在闽东,大概有13000多人。他们终身都在海里边流浪,一家人挤在一条船里边,船便是房子,便是一切家当。连家船民曩昔被人轻视,叫作“曲蹄”,由于他们世世代代蜗居在船里,脚都是弯的。船上的流浪日子十分危险,遇到狂风暴雨,船一翻,一家人的性命都没了。所以习书记下定决心处理连家船民上岸问题,给他们在岸上建了房子。
上岸问题处理之后,他并没有以为这件事就完毕了,又去找那些连家船民搞回访,我跟他一同去过。成果,咱们发现不少人上岸之后又回到了船里。这引起了他的注重,房子都建了,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住在里边?带着这份疑问,他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1998年夏秋之交,我陪他到霞浦县盐田乡,走进船舱,和船民面对面交谈。习书记个子很高,而连家船的船舱很低矮,他几乎便是趴着进到船舱里的。咱们找到船老大,问他:“岸上已经给你们建了很好的砖瓦房,你们为什么不上来?”船老大见到习书记,很吃惊,没想到这么大的领导会跑到船上来找他。他很感动地说:“想不到你这个大官会来到小船里,我就给你们说真话。咱们这些人一辈子靠海为生,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有什么用?咱们吃什么?哪有钱买菜、哪有钱买衣服?”习书记听后,回到机关就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后来又回到连家船聚集较多的福安县开了一个现场会。他说:“处理连家船问题,底子的是处理船民上岸、久居、乐业一整套问题,不只有房可住,还要有业可就。”他还提出许多具体务实的定见,比如给连家船民建的房子不能建高层,照料他们的居住习气;要让他们可以养鸡养猪,能靠养殖业处理生计问题,等等。这个现场会开完今后,他立即要求做好相应的实施和推广作业,连家船民上岸问题从此得到彻底处理,人上岸了,心也上岸了。
另外,我感到习书记对宁德文明建设也十分注重,把闽东的锦绣河山和绚烂的文明传统比作“闽东之光”。咱们闽东的确有许多特色文明,特别是畲族文明。畲族没有文字,但有独立的语言,他们的歌叫作畲歌,在一些饮食服装方面很有特色。其时习书记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还屡次开会着重要多从文明视点找到闽东的闪光点,做到知我闽东、爱我闽东。他还就怎样传承畲族文明、维护畲族文明提了许多定见,鼓励闽东搞旅行开发。这在其时来讲,都是很超前的观念。
更多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