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习容易处于失控状态,一些政法系统工作人员见状,主动成立公益组织,专门为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提供结对助学、心理帮扶、法律援助等帮扶
“你曾给我一双翅膀让我去飞翔,现在却飞不过这高墙。我等着你回来,你是我唯一的爱……”今年中秋节,福建省女子监狱,来自全省18个家庭的22位未成年人唱着歌曲《等着你回来》。而他们的妈妈,早已泣不成声。
此次活动是由省关工委、省直机关文明办等单位主办,而台前幕后忙个不停的公益组织——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组织成立,源于一次聊天
与普通公益组织不太一样的是,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的志愿者超过三分之二是政法系统的干警。即使是其他爱心人士,他们的社会角色也与司法工作有关,如律师等。志愿者身份的高度一致,源自于帮扶对象身份的特殊,即针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提供援助和帮扶。
“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的成立,始于一次聊天。”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秘书长、福建司法警察训练总队学员队队长林敏明告诉记者,2012年8月,他与基层民警聊天时得知,服刑人员尤其是双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许多都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这些孩子不能正常生活学习,那么他们的未来就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他们尚在狱中改造的父母也不会安心改造。因此,基层监狱非常希望有公益组织可以提供帮忙。
在林敏明的奔走下,去年6月,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正式注册。
初次走访,被人赶了出来
公益组织成立初期,并没有明确的运作模式。服刑人员身份的特殊,决定了志愿者们的帮扶之路必定困难重重。
省内某监狱率先提供了一份需要帮助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名单,来自7个家庭。林敏明和监狱系统干部黄穗敏以及一名干警、一名教师,以志愿者的身份踏上了走访的道路。未曾想到,走访第一户时,他们就被“轰”了出来。
第一次走访是在建阳。当志愿者问路时,当地村民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忙指路,而是反问他们:“你怎么到他家?他妈妈杀人了!”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后,志愿者们又碰到身份问题:既不能说是监狱工作人员,又不敢说是民间公益组织,怕得不到信任。情急之下,志愿者们解释说是从孩子的老师那边得知情况后前来提供帮助的。尽管如此,当事人家庭一直很警惕,始终不愿打开心扉,最后还被赶了出来。
首次走访就被拒绝,志愿者们火热的激情被踏踏实实地浇了一盆冷水。不过,他们马上想出了对策:先找到孩子所在学校,亮明身份,和老师一起上门帮扶,并坚持一个原则,只讲贫困助学,不提服刑这个敏感点。事后证明,这个“招式”屡试不爽。
一路坚持,一路总结,这个公益组织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加入。在永春走访一服刑人员家庭时,由于该家庭疑虑重重,只好求助当地派出所。派出所所长带上村主任,领着志愿者们前往。认真走访后,志愿者们进行了现场捐助,并说明了日后的帮扶内容。所长被感动了,决定加入志愿者队伍。
多管齐下,经济心理多方位帮扶
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首先寻求愿意长期捐助的爱心人士,对孩子进行结对助学,直至年满16周岁。
除了经济上的帮助,该公益组织最大的特色是对被帮扶对象进行心理帮扶和法律援助。家庭的特殊,导致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在当地尤其是在农村经常被孤立,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内向和孤独。志愿者们向这些孩子提供心理帮扶和法律援助。在每个孩子身边,都会配备一名志愿者长期跟踪帮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
娟子是我省某地重点中学的高中生,成绩良好。她的父亲入狱后,她的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想过辍学。在志愿者介入帮扶后,她的成绩稳步回升。
如今,该公益组织与监狱的合作模式已慢慢明确:监狱提供需要帮扶的名单,公益组织负责入户走访。情况确认后,公益组织与监狱签订合作协议。协议要求,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由公益组织进行,而监狱则将爱心人士帮助其家庭的信息反馈给服刑人员。在泉州改造的一名罗源籍服刑人员,原先改造表现一般。当得知爱心人士对其家庭和孩子进行无私帮扶后,他开始积极改造,还主动找干部交流谈心。现在的他,已经当上了小组长。(吴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