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阳市童游街道静园社区公开栏上,贴着一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备案表”。社区主任叶爱凤介绍说,静园社区去年有低保对象46户,经过民政部门重新认定后剩下16户。“实行‘阳光’低保后,来说情评理的人少了,意见也没了。”
以前,“个人申请、村(居)评议、乡镇审核、民政审批”的低保申报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程度出现“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现象,普通群众怨气多、基层干部委屈多。
为确保公平公正,去年下半年起,建阳市开展“阳光低保”专项行动,让阳光照进低保评审的每个环节。建阳民政、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集体评议和公示等程序,对全市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认定,并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比对家庭收入的相关信息。同时,该市还制定了城乡“低保工作八项制度”。今年,又启动低保评审团制度,在全市22个村(居)全面推行低保“阳光评审”,把该不该吃低保、谁该吃低保的决策权交由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街道片长等组成的低保评审团,接受群众监督。
“现在,每一步流程和标准都制定得很具体,我们开展工作更有底气了。”潭城街道西市社区书记李志媛感慨道。
截至目前,建阳市城市低保对象从核查前1812户3081人,下降到516户884人,清退1296户2197人。按新一年的补助标准,可节约资金800万元。
除了“阳光低保”雪中送炭,建阳市还为低保对象提供小额信贷担保、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鼓励、扶持低保对象通过创业和就业逐步脱贫。
“现在到社区要低保的少了,参加就业培训,申请扶持项目的多了。”潭城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晓燕介绍说。在这次建阳市低保清退的低保户中,有440多户是主动放弃的,占清退户数的三分之一。(刘辉 张贵兴 刘朝旭)
■短评
让低保“稳压器”稳健运行
低保制度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措施,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惠民工程,是社会的“稳压器”,它能否阳光运行,关乎政府形象、关乎社会和谐。
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谁能领低保,存在模糊地带。尽管低保对象大多是困难户,不可否认个别中等收入者凭关系打“擦边球”、钻社会救助的空子,而个别应保家庭由于举目无亲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事实上,对低保这份社会福利,如果让该进的落了空,不该进的搭便车,那么就会让老百姓产生信任危机,进而损害政府形象。
弊端如何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建阳实行低保“阳光评审”制度,将整个评审过程制度化、透明化、公开化,杜绝私下交易和模糊地带,真正做到该享受的一户不丢,不该享受的一户不拿,给群众一个明白,也还干部一个清白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