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上楼村自2016年底试点两岸社区交融以来,逐步成为岚台底层沟通的窗口。随同一系列可喜改动,两岸民众的夸姣愿景在这个“网红村”缓缓铺展——
两岸社区交融 “上楼”更上层楼
东南网6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娟 吴洪 王凤山 林霞)平潭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平潭开放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对台作业既要着眼全局大势,又要重视落实落细。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动力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尽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乡。
有着近380年前史的平潭上楼村,自2016年底试点两岸社区交融以来,逐步成为岚台底层沟通的窗口。随同一系列可喜改动,两岸民众的夸姣愿景在这个“网红村”缓缓铺展。
“平潭致力于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乡’,上楼村则是‘两岸一家’的缩影。”上楼村党支部书记陈振国说,下一步,上楼村将深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村容村貌改善,做好交融沟通文章。
环境变了,旧村勃发新生机
平潭上楼村84岁的林小尾爱上了跳广场舞,越活越有劲,孙辈们夸她“逆生长”。
不只是林小尾,有着近380年前史的上楼村生机勃发。
拐进城关翠园北路,一眼就能看到立在村口的“上楼村”新潮logo,沿整洁的村道往前走,各种时髦元素扑面而来。
当地常见的石头、贝壳、榕树须、丝瓜藤等被点缀在村里各处,56米长的文明墙上一帧帧新旧对比相片特别夺目:杂乱的屋边铺上绿草坪成了可休憩的“微光公园”;一段段灰败的老墙绘上各种图像后充溢艺术感;石头老厝加上现代符号变身为构思空间……
新村风貌吸引不少年轻人回村,观赏学习者纷至沓来,上楼村渐成世人点赞称羡的“网红村”。“这一切得益于2016年平潭被定为两岸交融社区试点村。”陈振国说。
2016年底,上楼作为平潭首个两岸交融社区试点村,聘请台北文山区忠顺社区里长曾宁旖前来沟通社区营建经历。
时至今日,曾宁旖依然记得初到上楼村时是一个冬夜,“有些杂乱的环境里日子着憨厚友善的乡民”,那是她对上楼村的第一印象。对上楼村整体情况摸底后,她打定主意:要改动上楼,就得从改动环境入手,进行社区营建。
被指使充任曾宁旖帮手的村妇委会主任丁美娇说:“起先,我不知道社区营建要做什么?里长让我召集人,先上课。”
丁美娇找来村两委家族,8个人跟着曾宁旖入户宣扬“废物不落地”理念,对上楼村的logo、美化带、院落围墙、休闲文娱场所等进行规划改造。
“一开始,有些乡民对在自家白墙上进行彩绘涂鸦不能接受,但看到有那么多两岸艺术家来到村里认真投入地搞创作,村子越变越美,就渐渐认同了。”曾宁旖说,环境卫生条件改善直观且真实,乡民们从中获益后主动参加社区办理和保护,向心力增强了。
此外,村里还投入资金,对日子污水、日子废物进行有效处理,仅上一年就完成450座标准三格化粪池建造任务,覆盖率达90%以上,还建立日子废物转运处理机制,做到废物不落地。一起,施行厕所革命,聘专人对公厕卫生进行办理;投入80多万元施行村庄美化、环境美化工程。
观念变了,乡民争当自愿者
在改动村容村貌的一起,曾宁旖着手另一件改动乡民观念的“造血”作业——组建上楼村自愿者部队。
“台湾社区营建背面有一群充溢爱心的志工,他们关怀社区、关爱邻里。”曾宁旖告知丁美娇,有必要让乡民都参加进来,在公共服务中取得成就感,才干到达可持续的营建效果。
“自愿者都是义务劳动,没有一分收入,会有人愿意来?”带着疑问,丁美娇开始“招兵买马”。
依据曾宁旖的提议,她在淘宝上订制一批自愿者穿的红马甲,四处分发传单进行招募。让丁美娇意外的是,传单一宣布就连续有乡民前来咨询,不到半年,自愿者人数已达68人,上楼村自愿者队如期成立,这是平潭首支社区自愿者部队。曾宁旖与丁美娇按自愿者的特长,将他们分为环境卫生、治安巡守、医疗照护、文明文娱等4个小组。
擅长舞蹈的乡民许燕是首批自愿者之一,她成了文明文娱组主干,带领乡民跳广场舞,安排乡民逢年过节举行表演活动。她告知记者:“曩昔前厝后厝的联系不过点头问候,有了自愿者做纽带,上楼村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我们庭。”
77岁的失明白叟陈德芳感触颇深。她丈夫早逝,日子不方便。上楼村自愿服务队成立后,她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医疗照护组长许玉珍成为其紧急联络人。每周五,自愿者们都会到她家帮助打扫卫生。“她们就跟我家里人相同,日子上的工作我再也不用忧虑了。”陈德芳说。
红马甲一套上身,责任感就变强了。上楼村自愿者部队已从开始的8名成员开展到现在的138名。“现在,乡民们都将成为自愿者当作一种荣耀,把贡献当作一种收获。”丁美娇说。在自愿者的尽力下,上楼村杂乱差问题解决了,村居环境变美了,人与人的心更近了。
为了提高自愿者素质,上楼村还常常安排自愿者“走出去”学习沟通,并将好的经历和人才“引进来”。据陈振国介绍,两年来,该村先后派出4批优异自愿者代表共计70余人,到台湾深化学习社区办理机制、底层文明、工业开展、社团和志工安排运作等方面的经历。一起,6批台湾社区自愿者、创业青年等前来上楼村参加体验式沟通,在上楼村举行社区参访观摩、亮点创造等活动,大大增进了两岸底层大众之间的情谊。
氛围变了,两岸青年“楼台会”
在上楼村,有一座石头古厝被乡民们津津乐道,那就是由陈信豪为首的台湾规划团队打造的“楼台会”。
“‘楼台会’的寓意就是上楼跟台湾的相会,欢迎台湾青年、台湾文明融入。咱们期望上楼成为两岸同胞聚集的社区平台,让他们开开心心肠在这里沟通、创作、日子。”陈振国说。
“楼台会”的石厝外面是座特别的庭院,门口挂着“志工驿站”牌匾,古厝里有充溢台湾特色的彩绘画作以及文创产品,福建省对台优惠政策措施的手册也在其间。二楼的艺廊里,有一面用老木窗拼成的相片墙,墙上的相片记载着上楼村改造的点点滴滴。“咱们用黑白印象来显现前史感,当乡民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身影时会很亲热。”陈信豪说。
自上楼村试点两岸社区交融建造后,陈信豪就跟从曾宁旖定时来上楼村参加社区改造。“石头厝自身就是平潭地域文明的代表,咱们依据石头厝的空间特色,规划时融入台湾理念,施行过程中激荡出更多构思,期望打造出一张平潭的新手刺。”陈信豪说。
现在,“楼台会”已成为上楼村的地标性修建,陈信豪每月都会在上楼村住上一段。“每每从台湾回到村里,乡民们都热心地跟我打招呼说,‘回来啦!’‘有空来我家吃饭。’……感觉好亲热。”上一年12月20日,他在“楼台会”安排一场新年派对,在平潭的台胞和上楼村居民相聚一堂,我们把酒言欢,交流礼物,好不热烈。“乡民们对台胞非常友善,咱们就像一家人相同。”陈信豪说。
陈振国告知记者一个好消息,不久前,上楼村获评“省级文明村”,这是平潭综合实验区首个获此荣誉的村庄。继上楼村之后,平潭的两岸社区交融试点村(居)已扩展至11个,随着台胞参加底层办理的探究不断深化,两岸民间沟通的动人故事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