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甲医院请到家门口

发布时间:2015-03-16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福州经济开发区医院交由福州市第二医院进行帮扶式托管后,收住院病人数翻倍,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93.5%,实现患者、医院、政府三方共赢
一名患者通过星级评价系统,给窗口服务员“点赞”。陈文波 摄
  家门口就有医院,可老百姓看病爱往市区跑。因此,当地医院年收住病人不足3000人次、年手术例数不到500台,深陷“医技水平不高——病人少——收入少”的恶性循环。2年后,这家医院收住人数同比增长106.2%、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93.5%,外流的患者也逐步回归。
  这一变化就发生在位于马尾的福州经济开发区医院,得益于2013年福州一项医改新举措——由三甲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对开发区医院进行帮扶式托管。
基础薄弱患者流失率高
  长期以来,由于专业人才缺乏、诊疗设备不足,当地群众对开发区医院“敬而远之”。“改革以前,医院总共才100张床位,日均住院人数12个,很多科室建设处于空白,是福州市实力最薄弱的县级医院之一。”开发区医院原副院长傅义为说。
  小病开点药,大病福州跑。福州市区距马尾仅20多公里,对开发区医院产生虹吸效应,70%的患者宁可舍近求远;这让开发区医院逐渐沦为当地群众的“药房”,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一度超过70%。
  患者流失率高,业务收入上不去,自然高端人才留不住,医院诊疗水平难提升。“改革以前,医院已经10年没有引进新人才。”傅义为说,“2012年医院业务收入3000多万元,支出达到5000万元,只能依靠政府补贴。”
  群众不满意、医院职工不满意、政府不满意,怎么办?仅靠开发区医院自力更生,见效慢、周期长,显然不现实。唯有乘着医改的东风,攀亲结戚三甲医院,通过以强扶弱快速带动开发区医院的发展。经过多方考察,马尾区将橄榄枝抛向福州市第二医院。
  2013年8月,马尾区政府与福州市第二医院签订《医院委托管理协议书》,开发区医院加挂福州市第二医院马尾分院的牌子。马尾分院“二分离”与“八不变”原则借此敲定,即在管办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保持医院性质功能等八项内容不变,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独立核算。为期8年的帮扶式托管就此展开。
  托管以来,马尾区政府先后投入专项资金3500万元,帮助马尾分院改造和升级医疗用房和设备,增配了核磁共振、关节镜、集中供氧系统等设备,外科、骨科、康复科等病房也一一改造完成。
  此外,马尾分院还成功撬动社会资本杠杆,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建设体检中心、和中医药大学共建中医馆,这两项总投资约3000多万元。
引进人才对接三甲医院
  与市二医院成功“联姻”后,怎样将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变为辐射效应,让患者自愿留在当地医院呢?关键在于提升马尾分院的诊疗水平。为此,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医技力量,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市二医院副院长兼任马尾分院院长,加速推进两家医院的人才技术对接。于是,托管协议刚签订,市二医院内科、外科、骨科、康复科等科室主任就被相继请到马尾,同时,市二医院每天派遣2-5名专家来马尾分院开展诊疗,并进行业务指导。
  马尾分院皮肤科主任崔彦君对此深有感触:“原先的皮肤科以门诊开药为主,基本没有手术。自从有了市二医院专家‘一对一’的指导,现在我也能独立开展激光美容、微创手术了。”
  与此同时,科室建设也突飞猛进。原先医院只有8个临床科室,而今新增了骨科、重症监护室、病理科、康复科等9个科室,数量翻了一番。
  更令人瞩目的是,骨科作为市二医院的“金字招牌”,在马尾分院也打响了名号。
  市二医院不仅派出骨科专家常驻马尾,还常常出动医疗团队,在马尾分院实施高难度手术。如今,马尾分院的骨科力量在全省县区级医院中已首屈一指。
  骨科的“龙头效应”还在延伸。目前,马尾分院已和台湾骨科领域权威——台湾中正骨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台湾的技术骨干每月来马尾进行2次技术帮扶。如今在全院200张床位中,骨科占54张,床位利用率平均达95.6%,成为马尾分院的核心科室。
成效显著实现三方共赢
  随着帮扶式托管的深入开展,马尾分院的改革成效日益凸显,形成了患者、医院、政府的三方共赢。
  医院新引入的星级评价系统证明了这一点。2014年,共有4.5万人次参与评价,患者满意率达91%。去年底,省卫计委对全省203家二级以上医院群众满意度开展调查,开发区医院综合得分81.15分,名列第73名,特别是下半年的排名比上半年提升了57个名次。
  患者的回流让马尾分院受益匪浅。据了解,2014年全院收住病人数5221人次,同比增长106.2%;业务总收入7717万元,同比增长93.5%。
  帮扶式托管的成功推行,为马尾区政府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缓解群众就医难题,树立了新范本。“我们通过托管,让原来式微的开发区医院摆脱了困境,更科学有效地利用财政资金,初步实现了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马尾区委书记许毅青说。
  福州市卫计委副主任杨晓煜表示:“对全市而言,托管的方式也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陈静 段金柱 阮彬彬文/图)
  
记者手记
加速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边是市区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一边是郊县的基层医院门庭冷落、人才外流。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让百姓、医院、政府都感到“压力山大”。打破两难境地的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健全分级诊疗制度,让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下沉到基层。
  马尾医改的帮扶式托管,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一条捷径。作为管理者,政府部门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两家医院结对帮扶,并投入资金和扶持政策,做到管办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大胆放手,让市二医院的专家团队进行全面改革。作为托管方,市二医院勇于担当,大力输出技术骨干和先进经验,并将优势品牌、外部资源与基层医院共享,帮助开发区医院迅速成长。作为被托管方,开发区医院积极配合,强有力地执行各项改革措施。在三方的紧密协作下,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得以再分配,最终也让百姓、医院、政府三方受益。
  近日,省里出台《福建省深化医改综合试点方案》,提出要调结构,即对医疗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把人才、设备、硬件建设往基层下沉,强化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希望各地都能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探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新模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陈静)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