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摆脱了长期排在全省末位的历史,2014年达到11302元,同比增长11.7%;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77万人下降到14.5万人;6个省级重点扶贫县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达10.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这是近几年宁德扶贫开发工作交出的答卷,数字中凝聚了几代闽东人的心血。
闽东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所辖9县(市、区)均为老区重点县,也是全国畲族主要聚居地。由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等诸多原因,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宁德仍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
贫困,曾是深深烙在闽东人民心中的伤痕;致富,一直是闽东百万农民最强烈的愿望。但面对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众多、发展基础薄弱的状况,如何脱贫?经过三十年探索,宁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整体搬迁,城镇安置。宁德诸多老区村和少数民族村地理位置偏僻、生存环境恶劣,为此,1994年,宁德开始在全省率先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即“造福工程”)。实施“造福工程”20年来,建成造福工程新村(社区)600多个,近25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其中搬迁少数民族群众5571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6.7%。
扶贫更扶志,输血同时重造血。2012年,宁德的6个县被列为省级扶贫县。两年多来,宁德累计争取扶贫资金30多亿元,投向重点扶贫县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提振县域经济的重点项目。2014年至2017年,宁德市本级每年安排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8%,用于扶持6个省级扶贫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宁德因地制宜,探索出自己的产业扶贫模式——做大传统茶叶、水产、水果等优势项目,同时进一步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宁德市的6个省级扶贫县均建成1个以上山海协作工业园区,2011年以来入驻企业460家,2014年实现工业产值250亿元,带动农民转移就业超30万人。2014年,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5000个,覆盖全市80%的建制村,带动90%的农业人口实现增收。
倾斜支持,促进民族乡村共同繁荣。宁德市先后出台《进一步帮扶民族乡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并开展挂钩帮扶民族乡村活动,由9名市领导和民族乡所在县(市、区)领导挂钩帮扶9个民族乡,由24个民族工作协调委成员单位挂钩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村,从人员、资金、项目等方面扶持民族村发展。2012年以来,实施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农村特色产业等重点项目130多个。与此同时,大力培育乡村造血功能,提升民族乡村发展后劲。至2014年底,全市民族乡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25家。2013年,宁德全市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8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93元、人均乡财政收入1094元。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和乡财政收入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14倍和9倍,民族村村财政收入比2000年增长近3倍。
记者点评>>>
改革开放后,宁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山海发展不平衡、老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贫困面较广的现象。这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等客观条件与区位劣势,以及缺乏产业支撑等密切相关。
实现全面小康,关键是贫困群众能不能脱贫,能否加快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三十年来,宁德因地制宜采取整村搬迁、产业扶贫等措施,大部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成效有目共睹、值得肯定。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尚有部分群众仍未脱贫,各级干部应努力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黄琼芬 颜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