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长汀:“绿起来“带动“富起来”

发布时间:2015-02-25 07:16:00来源:民生资讯









  羊年春节长假,福建龙岩市长汀县的旅游市场火了一把,多家酒店、宾馆“一床难求”。除了客家首府、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一江春水、满城苍翠的良好生态,正日益成为长汀的新名片。
  长汀地处闽赣交界,从唐代就开始建立州府,是客家人的母亲河——汀江的发源地。由于地貌和历史原因,长汀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区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一度成为长汀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十多年的接力治理,通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长汀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扭转,荒山重新披绿、江河重现清流,以现代农业、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风生水起,带动整个县域“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
  地处汀江源头的长汀庵杰乡,“小、散、乱”的造纸业占乡财政比重一度超过80%,无节制地砍伐山竹和大量工业废水,导致“山上光秃秃、水里黑乎乎”。
  上世纪90年代,庵杰乡迈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三级跳”。先是关闭所有造纸厂,鼓励农民种植食用菌。然而,大量阔叶林被砍伐用作食用菌养料,木屑直排汀江又造成污染。2002年开始,庵杰乡引导农民做活“山上、大田、旅游”三篇文章,“山上”发展茶、竹产业,“大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汀江源龙门景、八宝峰和大悲山发展生态旅游。
  2014年,庵杰乡森林覆盖率达86.3%,单是“山上”的绿色产业,年产值就达672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不能只把老百姓从‘山上’赶下来,而是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山下’的绿色福利。”庵杰乡党委书记张世雄说。
  长汀三洲镇,过去因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大面积裸露,夏天温度高,被称作“火焰山”,经过当地干部群众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今天的三洲镇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杨梅之乡,超过万亩的杨梅林使得满山青翠,全镇飘香。
  除了生态效应,一颗颗杨梅还成了“富民果”。2014年,三洲镇出产杨梅3000余吨,产值1.2亿元,百姓人均增收1500元。以杨梅产业带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让老百姓主动放弃了粗放型的“靠山吃山”理念。
  据长汀县水土保持局介绍,目前长汀全县重点生态区域封山育林面积21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4%,植被覆盖率达81%,其中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提高到75%-91%,全县水土流失率下降到国土面积的8%左右。
  长汀县委书记魏东表示,长汀在生态治理中坚持“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只有让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激活生态产业优势,才能长久保持水土流失治理的宝贵成果。(涂洪长、王成)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