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儿上学
有一种体验是
你在张狂追剧
可我却总是跳戏
刚刚还在那学习
转眼就变成了屏幕里的反贪局
每逢与朋友走在
古拙的老图书馆、高雅的大礼堂
清俊的涌泉池、瑰丽的中心大路
脑子里想的都是
今日我们到底是演芳华痛苦系分离
仍是抗战片中坚韧不拔的斗争戏
在光影中寻觅回想
也在生活中做好自己
好戏开场
主角是这个“影视基地”
也是独爱的那个你!
东 南 大 学
你来啦!
好好学习
作为一个正宗东大人
没办法好好看剧是必定的
由于他们心里只装着一件事
那就是
学!习!
这点从校名就能看出来
本来吧
“东南大学”用英文直译
应该是“Southeast University”
简称SEU
可是酷爱学习的东大学子
有一种更“硬核”的译法
那就是
Study Everyday University
(每天学习大学)
啧啧啧,这种寻求上进的觉悟
老师家长听了都感动
至于是不是真的每天都这么做了
或许需要你去交一个东大的朋友
然后再渐渐印证
学生体现出了激烈的学习希望
校园当然也不能掉链子啊
全方位服务
您只管学,剩余的帮您包圆儿
走进李文正图书馆
哎呀,忘了带门禁卡
好的,三维人脸识别系统
组织!
哎呀,找不到想看的书了
好的,咨询机器人
组织!
哎呀,想朗诵可是又怕打扰别人
好的,博看朗诵亭
组织!
站在窗边
望着图书馆门前一大片碧波荡漾
这才理解了什么叫做真实的
在常识的海洋中遨游
脱离图书馆的时候
可以毫不犹豫地借上一大摞书
由于校园里有无人巴士
担任帮你运送偿还
究竟关于爱学习的人来说
借书的时候
怀着对常识的渴求
走多远都不累
可是还书的时候
想到要送它脱离
走的每一步都是煎熬
在东大
一切的实验室都无条件为你开放
去规划个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啦
用高科技堆个沙堡啦
戴上VR眼镜
玩一局全球仅此一款的游戏啦
只要你敢想
没有什么做不到
至于教学楼
那就更让人骑虎难下了
来这儿上课
有了第一次,还想第二次
谁说爱情与面包不能兼得?
在教室为未来斗争
然后牵着心爱人的手
漫步在星空走廊下
一同学习
成为了东大情侣们
最浪漫的约会方法
就是这么一群
乐学勤思的东大学子
他们不矜不伐,不露圭角
只管静心苦干
这也造就了他们别的一个
愈加宝贵的品质
那就是低沉!
默默耕耘
正所谓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虽然有着双一流高校的头衔
可是关于东大来说
实力远远大于名望
2006年
东南大学新校区九龙湖校区投用
一问才发现
整个校区都是由校园自行规划规划的
自己的房子自己盖
这句话听起来简略而随意
但背面却是深厚底蕴的积储
我国高校最早的修建系诞生于这儿
“修建四杰”中的三杰
也长期在这儿执教
修建专业“扛把子”的名单上
东大有必要具有名字
低沉内敛,务实沉稳
这是东大人的风骨
也是东大人孜孜以求的
最高的精力境界
厚积而薄发
东大人将智慧融入斗争
在寻求愿望的过程中
书写着与国家民族患难与共的开展进程
那一个个名字
化作历史天空中闪烁的星辰
熠熠生辉
1930年
一名冰雪聪明的少女被保送数学系
但痴迷于物理学的她
不久后便转入物理系
并以此为起点
向着科学顶峰不断攀登
作为一名顶尖的实验物理学家
她收成了许多美誉
有人说她是“我国的居里夫人”
但其实在很多人心目中
她更是“国际的吴健雄”
优秀的人总是有许多相似
1936年
黄纬禄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从约4000名考生中锋芒毕露
成为数学系和电机工程系“争抢”的“好苗子”
从我国导弹零的打破
到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
从“巨浪之父”
到“东风-21之父”
当年在这儿
将微分方程讲堂笔记
写得如印刷体般工整的少年
书写了惊天动地的终身
1957年
酷爱体育和写作的韦钰
考入无线电工程系
无论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
仍是教授、校长
入校那天起
她的命运就与这所校园
紧紧地联络在了一同
这位国家一级运动员
带着一种不服输的体育精力
静心向前冲
堪称女性前锋
新我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是她
东南大学
百年来仅有的一位女校长也是她
……
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让六百多年前的国子监旧址上
学术之风经久不衰,历久弥香
他们终身探究求新
只为了祖国科学技能的不断前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
这个百年不变的信念
来自东大文化的传承
和这片水土的滋补
娓娓道来
千年文脉,百载春秋
六朝松下,箫韶新曲
1500多年前
一株古柏在四牌楼扎根
历经年月磨难、风霜洗礼
被抽去了躯干的它
仍然竭尽根须与皮存
伸展出倔强的葱茏与遒劲
它也见证着东南大学
度过百年沧桑后
是如何芳华不老
1902年,古都南京
在国家民族摇摇欲坠之际
我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三江师范学堂的诞生
在这块文脉传承的沃土上
敞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篇
建校以来
几经风雨、几经聚散
校名屡次更迭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以原国立中心大学工学院为主体
在其本部旧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1988年
校园复更名为东南大学
向着综合性大学定位回身
历经百年
东大人秉承着敢闯敢试的精力
初心不改、重新出发
这儿,永久都是愿望诞生的地方
这儿,不断书写出新篇章
新我国第一台机器人
从这儿走出
主持规划了新我国第一座
自主制作而成的公铁两用桥
——南京长江大桥著名的桥头堡
从2G到5G的跨越开展
东大人攻克了
“宽带移动通讯容量逼近传输技能”
这一国际级难题
我国天眼FAST完工
国家天文台的感谢信
直接寄来校园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东大校友领衔的团队
将跨海巨龙牢牢钉在伶仃洋上
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团返回
首次投入试运行的
国产极地无人值守电源
是东大制作
从三峡大坝600万立方米混凝土不开裂的国际性难题
到嫦娥号探月地上模拟机的制作
从神舟飞船、预警机、高铁的技能参与
到无人驾驶、无线充电、新能源技能的开发与打破
东大人不舍昼夜、不辞辛劳
做出了对校训“止于至善”最好的诠释!
韶光匆匆
如今
117年的年月一晃而过
多少个春夏秋冬
多少次寒来暑往
都穿过时刻的铅幕
镌刻下厚重的印记
一切的感动与回想
都化作诚心的祈愿
未来
生长的路要一同走
遇到的难要一同抗
胜利的甜要一同享
我们永久永久
都要一同哦
走过117年风雨
东南大学仍然在这儿
只为等你一同!
来源:新华网、东南大学(文中大部分图片和视频由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策划:刘洪
监制:陈璟春 田雪亭
统筹:梁甜甜 商亮 顾永红 李小男
作者:张玲琳 钱芳 于蕾
摄影:翟梦杰 杭添 孙艳 吴婵 唐瑭 李震 丛从 逄康博 唐子轩 李勖晟 郭一楠 茅子仪
编辑:刘怡然
校正:谷朋
117,要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