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经意地路过这家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的外卖餐厅,没有人会注意:即使是在最繁忙的时段,这里都很难听到交谈的声音。
洗菜、切菜、炒菜、配餐、外送,店里繁忙的面孔大多年青,和他们打招呼,他们多是向你报以浅笑,然后持续手里的活计。
这家餐厅,从厨师到送餐员,大部分是残疾人。每一天,他们穿梭于高楼之间,把饭菜送给客户,把新的日子方法送给自己。
92年出世的范恒已经是一名娴熟的外卖小哥。从店里到目的地,他拎着的盒饭总是热乎的。
“搞这个餐厅是女儿的主见。”餐厅负责人邓如斌边承受采访,边用娴熟的手语和几个小伙子谈着事情。
邓如斌(站立者)和店里的小伙子说事情。
他的女儿邓绮珈设计了餐厅品牌的理念和中心:不仅期望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时机,还期望通过努力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
职工们往车上搬东西,箱子很重,附近干活的环卫工大姐也过来帮忙。
25名职工中,1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1名。洗菜、切菜、炒菜、配餐,他们既在这里作业,也在这里学习。
92年的彭俊是店里的墩子(本地方言中专职切菜的职工)。平常除了自己干活,他还会教教新来的职工切菜拌菜。
“咱们想培养他们,不仅仅是打下手,送外卖。假如有一天,他们都能够在作业中独立自主,这就是这家餐厅的成功。”
店里的送餐小哥披上外套,预备动身。
最开始,由于无法用言语沟通,职工出门送外卖总会遇到沟通上的问题。现在,邓如斌调整了经营方法:以守时定量配送的团餐为主。这样一来,职工容易了解路线,沟通的问题也能够由后方处理,派送效率大大提高了。
闲下来的时候,大家会用手语或纸笔和手机聊聊天。
“好多人都有作业笔记,配送信息、作业过程都是记下来的,”邓如斌说,“娃娃们虽然年纪小,但都很用心。”
“咱们想给残疾人提供收入安稳,内容安稳的作业时机。今年方案处理100个残疾人的工作问题,咱们会增加30个爱心点位,会有两个新的无声餐厅。未来的五年,咱们期望处理500个残疾人工作的问题。”邓如斌说。
97年的何伟正在灶台上繁忙,在店里师傅的帮助下,他现在已经能够做一些简略的菜。未来,他想做一名专业的厨师。
“无声的餐厅”,
“无声的外卖”,
这些人在有声的世界里,
用自己的汗水歌唱着美妙的旋律。
为他们加油!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监制:刘洪 黄林昊
修改:谷朋
校对:梁甜甜 刘怡然
日子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