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隔天就要到葫芦门水库看看。活了大半辈子,喝了60多年的咸井水,想到不久后就能喝到干净的自来水,别提多开心了。”2月3日,家住闽清县坂东镇坂中村的刘大爷看着热火朝天的饮水工程建设现场,脸上乐开了花。在他身后,三座大山环绕下的葫芦门水库坝体已初具雏形。不久的将来,闽清县的腹地坂东镇、三溪乡、白中镇等近7万居民将喝上放心、安全的自来水。
喝水只能靠打井的“富裕村”
整洁的道路,一栋栋小洋房林立其中,这就是距离葫芦门水库10公里的坂东镇坂中村。该村村民主要从事箱包行业,年创产值约3亿余元,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村民们至今喝的是水质糟糕的井水。
“用我们这里的水泡茶,一冲下去,泡沫是‘牛粪色’的。”村支书刘胜文告诉记者。到村子实地走访之后,记者才发现,刘胜文并不是在开玩笑。在村子里,记者看到,有些人家自己拥有一口水井,有些则几户共用一个水井,还有的人家在自家门口安个手摇简易抽水机,抽水机旁建个水泥池。记者在村民刘宣平家抽水机旁看到,水泥池的很大部分,已经被铁锈染成深红色。“我们都开玩笑说,长期喝这水,我们的胃也是铁锈色的。”刘宣平说。
有一些村民近几年来只喝桶装纯净水,在村民刘家尧的家门口,记者看到一口半废弃的水井。“前几年,花了7万多元打这口井,打了120多米,出来的水还是不能喝。现在这水,只能偶尔用来冲地板。”刘家尧很无奈地说。
“不仅仅是坂中村,坂东镇有23个村都存在用水安全的问题。此外相邻的白中镇、白樟镇等人口和工业集中地,工业用水不足和饮用水不安全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短板。”据闽清县水利局局长刘华锋介绍,闽清水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在人口集中的腹地,水资源却严重不足,造成一部分群众只能饮用地表水、井水。但由于近年来地表水源受到极大侵害,传统的井水往往达不到安全水质要求,手工浅水井容易受地表水渗透污染,存在细菌超标等隐患。花大代价打深机井,抽上来的是高氟水,铁锰等金属元素超标。
近7万人的饮水问题,成为困扰闽清历届党委、政府的难题。
困难再大也要干
对于本届县委书记陈铁晗来说,项目建设有几个难点:“首先关于水源地的选取,就一直争议不断。另外水库项目不仅工程任务重,资金也是一大缺口,政府负担高达近3亿元的成本费用十分吃力。再加上建设过程必定涉及征迁,如何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确保移民利益,也颇费思量。”
“难”字当头,闽清县委领导不逃避,而是不断地深入一线调研,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选址三溪乡鼓舞村葫芦门自然村为水库所在地,所在河流为文定溪流域的绥平溪上游。“通过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此流域水质良好,水库集雨面积达26.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260万立方米,能有效解决附近7万居民的用水问题。”刘华锋说。资金上,在县委领导的不断努力下,项目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县纪检监察部门提前介入,强化监督,牵头县审计、财政等单位制定了严格的财政审核程序,合理确定价格下浮空间,确保实现最有效的资金利用。
主体工程坝正式开挖的同时,移民工作也全面展开。位于大山深处的三溪乡鼓舞村有159户人家,是水库的坝体所在地,面临整村集体搬迁的现实。“我们想尽办法,多向他们倾斜政策,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降反升。”负责搬迁工作的三溪乡副乡长黄文森说。通过努力,原本难上加难的征迁工作,短短20天就顺利完成。
在鼓舞村移民安置地,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搭建砖房,记者见到了刚从码头赶回来的鼓舞村支部书记许传贞,他头戴安全帽,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泥土。原来,为了安置地的房子能早日建成,三溪乡政府向采沙办争取,给村民们增加日买沙指标,由许传贞负责去距离闽清县城35公里外的闽江边上把沙子统一运回来,供村民们建房使用。“都是希望能快点把房建好,村民尽早搬进去。”许传贞对记者说。
沿着在崇山峻岭间为工程建设专门开辟的小径一路走着,葫芦门水库的坝体一览无余,厚实的混凝土巨墙横亘在山间,足足有百来米宽。据县水利高级工程师毛维杰介绍,现如今水库坝体已完成15%的工程量,乡镇的自来水管道已铺设完毕,整个工程预计年底就能完工。
“葫芦门水库还计划在工程中使用双网建设,未来不仅解决几个乡镇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考虑将管网系统覆盖闽清县城,使全县20万百姓都能受益。”陈铁晗说。(谢婷 张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