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左右;外贸出口同比增长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节能减排任务。
机制活 产业优 百姓富 生态美
九大抓手发力
1 全力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
实行“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分级管理、分类推进,实现“十二五”规划项目全部开工,一批“十三五”规划项目提前实施,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490个、完成年度投资3500亿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1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加快新一轮机场建设,建成三明沙县机场。
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000万吨。
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加强要素支撑保障
落实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减排总量、火工油品。
争取各银行总行加大信贷规模倾斜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基金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2 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做大做强
◎推动工业扩量提质
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抓好500个项目。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抓好产业链建设工程。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推进“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汽车开发和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打造闽货网上专业市场、行业垂直电商平台。
扶持发展物联网产业。
支持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推进发展面向市场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服务。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
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区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金融、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与实体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
着力把金融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
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拓展旅游、商贸、养老健康家政、教育文体、物业服务等产业。
◎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海洋工程装备、邮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一批远洋渔业生产、冷藏和精深加工基地。推进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平潭海岛研究中心建设。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推动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
加快建设提升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
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加大品牌创建力度。
深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推进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建设。
3 加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者扶持力度。
继续抓好粮食产能区和15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型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高优农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区。
出台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山区发展特色农业。
扶持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设施农业项目和上千亩的设施果蔬基地。
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场建设。
培育10家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支持以股份合作、托管、信托等多种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扶持发展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三农”融资担保服务。
4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更大进展
◎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
再取消和下放一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
稳步实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发证。
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林权联户证分发到户和流转。
集中力量打造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启动实施省直部门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的整合。
◎深化财税和企业改革
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通过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特许经营等领域。
◎推进社会事业综合改革
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实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全省医疗机构新增床位8400张以上。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40元。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5 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坚持区内率先突破、区外积极跟进,强化试验功能。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管理新体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放宽投资准入,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
突出对台特色,推动货物、服务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建设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力争突破一批带动力强的合作项目。
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
进一步做好华侨特别是新生代华侨工作。◎优化通关环境促进对外贸易
实施全省统一的“单一窗口”,推进两关两检通关一体化。
推动重点出口基地转型升级。
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创新机制有效利用外资
推进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制试点,完善外资项目“四个一”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
引导国际产业资本、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企业并购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