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浙江临安召开了一场“卖空气”的旅游产品研讨会,把空气装在200毫升的瓶子里公开叫卖。而福建省旅游局也于去年在京推介“清新指数”时,带去了150罐从福建空运而来的“清新福建”空气罐头,给福建天气做了活广告。然而,有网友却“抱怨”称,淘宝网上买得到国内其他城市和国外的空气罐头,却买不到厦门的空气罐头。
未来,购买“厦门空气罐头”的愿望或许能够成真——1月22日,省环保厅公布了福建省去年“环保榜单”,其中厦门全年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高达348天,且代表优质天气的一级达标天数达120天,在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中位居首位。今年,厦门将在五大领域推出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厦门的空气质量。
“你们厦门的天气,可以打包或封装罐头到北京去卖了。”呼吸着厦门的清新空气,一位网友在厦门同城网上这样表示。
清新厦门有目共睹 加压加量继续改善
美丽厦门,去年的空气别样清新。
根据省环保厅日前公布的2014年福建空气榜单显示,按GB3095-2012最新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福、厦、泉三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比分别达到92%、95.3%、95.3%,也就是说,全年360天,厦门有348天空气质量达标。
而优质空气的天数,厦门更是位居三大中心城市的首位,福厦泉三地一级达标天数比例分别为26.4%、33%和32.8%,换算成具体天数,厦门去年全年有120天空气质量一级达标,而二级达标天数比例为62.3%,全年大约有228天空气质量二级达标。
在此基础上,厦门并没有放松继续提升空气质量的脚步。
今年1月3日,厦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厦门市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2014-2020年)》(下简称“规划”),给厦门空气质量达标值加压加量,以期进一步改善厦门环境空气质量。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硬指标被写进规划:2014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天数达到94%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到202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天数稳定达到97%以上,全年未达标天数不超过15天。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70%;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比2010年削减22.6%,氮氧化物削减15.3%;2020年氮氧化物排放须低于2.07万吨/年,比2013年削减1.2万吨,削减36.4%,臭氧污染有效控制。
五大领域实施新法 助力厦门空气优化
记者从厦门市人民政府了解到,今年将全面实施多项举措,以助力厦门持续提升空气质量。
数据显示,厦门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120万辆,每月平均新增1.36万辆,60%以上主要集中在地域面积狭小的厦门本岛,其中现有注册登记黄标车超过3万辆,实际在用黄标车数量超6万辆,约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6%,其氮氧化物排放量约为1.1万吨,占全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52.3%。
根据《规划》,今年底厦门将全面淘汰2005年底以前注册的营运黄标车,2017年底前淘汰全市黄标车,从明年起,岛内全时段禁止非绿标车行驶。
“限行”未来或许也将成为一种常态手段被广泛采用,这点已在本次《规划》中明确提出。环保专家陈进生认为,厦门应审时度势采取包括本地机动车限行与限号、外地机动车限行在内的各种综合措施,来辅助控制机动车污染源的加剧。而动用价格杠杆来调节停车费,增大停车成本,也已在去年底被厦门发改委发布实施(详见本报1月20日报道)。
另外,厦门空港与厦门海港均是全国吞吐量前10名的口岸,飞机、商船及相应集装箱拖头的尾气排放,均不同程度加剧了交通尾气污染问题。以集装箱拖头为例,由于使用的是柴油,其油品中硫含量高达1000ppm,是国四标准汽油的100倍,其污染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燃料油料的升级换代成为重要一环:2015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IV车用柴油,2017年底前全面供应国V车用汽油、柴油;今后厦门新增、更新的公交车,应达到国IV排放标准,气体燃料公交车应达到国V排放标准。
“新改扩建的固投项目,启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扬尘污染视频监控,餐饮业油烟污染……在工业大气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扬尘大气污染、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等五大领域,都一一有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加强大气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厦门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杰这样表示。
二次污染成新课题 探索空气质量提升空间
“下一步要走出国门,和国外发达国家比空气质量。”这是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进生最近在想的事。在他看来,和国内城市比空气排名,已经“没意思”了。
正因如此,陈进生对厦门空气的要求近乎苛责,他说,与一些重污染城市相比,虽然厦门PM2.5在浓度上还不算高,但PM2.5在气溶胶颗粒物中的质量浓度比例较高(>50%),而二次无机污染物和二次有机污染物在PM2.5化学成分中的比例也较高(>60%),这成为新的课题,必须引起广泛重视。
分析显示,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厦门建成区大气氮氧化物污染排放明显超出其大气环境容量,氮氧化物排放已成为制约厦门大气环境质量最主要的“元凶杀手”。
很高的高度,很高的起点,厦门下一步的空气质量提升空间在哪里?
陈进生说,首先是空气质量检测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深圳、宁波、青岛等同类城市已经实现空气质量的实时网络化监测,同时还建成了大气环境超级站,实现了对空气质量的预报预测与会商管理平台,部分城市还可实现对道路上运行的机动车尾气超标浓度排放的实时侦测。他建议,厦门市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空气监测网络与预报预警系统,尽快建立大气环境超级站。
此外,海港与空港有必要、有条件可逐步分批外迁到岛外;与周边泉州、漳州、龙岩建立会商机制,实现空气质量的联防联控,区域联动,统一规划、监测、监管、评估和协调。(陈挺 林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