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汤金华,1940年2月生,福建莆田人。1988年任宁德行署副专员,1990年12月任专员。其后任福建省水利厅厅长、福建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采 访 组:田玉珏 薛伟江 李 政
采访日期:2017年6月2日
采访地址:福州市汤金华家中
采访组:汤厅长您好!咱们传闻您和习近平同志是1988年一同到宁德上任的。请谈谈你们开始结识的状况,以及其时宁德的状况。
汤金华:从1988年算起的话,我和习书记同事的那些日子距今快30年了,但感觉并没有那么悠远,许多事至今印象深入。
咱们开始的缘分是“四人四同”。依据福建省委对于调整和加强宁德班子建造的考虑,省里选派4位同志分别从几个方向一同聚集到宁德,一两个月之内先后到位。我记得很清楚,习书记是1988年6月初从厦门到宁德的。7月,省里调李敏忠同志,从省委办公厅到福鼎县任职,后到地委作业。我和许美星同志两个人分别从省经贸委和省计委过来,8月8日报的到。咱们4个人还都是“单身汉”,便是说没有带家属,同住一栋楼,同吃一个食堂,乃至一同运动,饭后漫步。宿舍楼与军分区一墙之隔,楼下有个小门,推开进去便是军分区宅院。假如咱们4个人都在家,在食堂吃完饭就会不谋而合到军分区走走路,边走边聊作业,无所不谈。过去咱们没有交集,由于这样一个机缘,走到一同,相处得十分融洽。其时许多人都称咱们4个是“快乐的单身汉”。
其时闽东的状态大约能够概括为5句话:班子不全,贫穷后进,“杜案”影响,人心冗杂,期望值高。首先是领导班子残缺。老书记吕居永同志超龄主持作业多年,班子缺口没有补充。其次是贫穷后进。宁德又名“老少边岛穷”区域,福建省经济排名最终一位。还有“杜案”影响。“杜国桢案”是以“对台贸易”为名进行私运的重大案件,案值2320万元人民币,首犯杜国桢被依法判处死刑,其时一个副专员、几位县级领导和一些企业厂长都牵涉其间,在宁德乃至整个福建省震动都十分大,一些干部的作业热心受到影响,情绪十分低落。然后便是人心冗杂,对宁德开展的前景有人达观有人失望。有的人焦虑,说谁能来帮助宁德开展呀,这儿太落后了。有的人又失望失望得很,以为宁德“天然生成不足”,干什么也没有用。总归什么声音都有,思维上很紊乱。最终呢,咱们期望值又很高。咱们知道习书记从厦门过来,又有中央高层的布景,就以为宁德一下子能够完成跨过开展了。实际上,这是不实际的。其时国家的微观局势是治理整顿,操控基建规模,大的项目不能上,已经上了的有的也要下马。
便是在这样的布景下,咱们4个人到了闽东,其间2人到行署,2人到地委,充实了两套班子。近平同志是地委书记,李敏忠同志任地委组织部长,我和许美星是行署副专员。到宁德之前,省委领导同志找咱们谈了话,提醒咱们闽东很困难,作业不好做,要有充沛的思维准备。咱们都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采访组:你们在那样的布景下到宁德,习近平同志作为班长提出了哪些开展思路?
汤金华:现在回忆起来看,习书记干事很有自己的方法论,我把它概括为“三个先、三个再”。一是先调研再发言。他不是一来到宁德就有了现成的答案,立刻就讲出一套东西,而是明显地着重,依照原来地委的布置,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然后立刻下去调研,把宁德9个县跑了一遍。二是先思维再举动。闽东人的思维需求一致,一致了才干团结一致构成力气。三是先敬人再敬己。敬重尊重是彼此的。习书记对在闽东作业的同志都十分敬重,特别敬重两种人:第一是闽东的驻军。他对部队的同志特别尊重,常常拜访他们,了解状况,征求意见。第二是老同志。那时候宁德离休同志许多,不少都是在闽东作业了十几、二十几年退下来的,习书记常常向他们请教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谈自己的想法。面临宁德其时那种局势,他便是本着这样“三个先、三个再”准则开局起步的。
1988年9月,习书记在充沛调研考虑基础上提出了“弱鸟先飞”的思路,他以为,要除去失望、树立决心,多谈优势、淡化贫穷,明确目标、贵在实践。为什么是这样的布局呢?由于其时宁德干部大众的失望情绪比较严重。落后的实际,加上“杜案”影响,各种各样的“等靠要”思维盛行,假如决心不树立起来,作业怎么干得好?所以要转变观念,从思维上淡化贫穷认识。当然,干也不或许一口吃成个胖子。习书记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脱节贫穷,第二是脱贫致富,第三才是奔向小康。那个时候还没有提全面小康。咱们刚到闽东,还正处在一个脱节贫穷的阶段,离脱贫致富有相当的距离,只能逐步先富起来,才干谈小康,否则说得再早再好也没有用。因而,对于这种理念和思路,要赢得咱们发自内心的认可,然后才干在实践中收到实效。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维中,能够看到他关于脱贫作业的态度和要求是一贯的。中国有这么多人,不从整体上根本上脱节贫穷,就无法谈真实含义的现代化。今日总书记讲,脱贫路上不要让一个人掉队,便是这个道理。脱节贫穷,始终是他心灵最深处的情结。
在推动作业中,面临治理整顿的局势和各式各样的论调,他提出了两个重要观念。第一,虽然治理整顿期间不能上新项目,但前期作业不能松。不仅不能松,还要加强。这是一个很新颖的观念。闽东后来一些大项目,前期实际上都是那时候开始做的。他带着我和许美星一同跑北京,跑国家计委和有关部分。这些部分的同志很坦诚地告诉咱们,现在要立刻给你们立项目下文件很难,简直不或许。可是作业你们坚持做,项目的前期推进不能停,做好充沛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就敏捷启动。尽管如此,习书记以为搞好基础设施建造是宁德经济开展的大前提,所以仍是在积极争取之下修通了宁德到罗源的轿车专用线。其时的轿车专用线和现在的高速公路比起来,标准或许略微低一点,但实质都是相同的。今日咱们从宁德到各县去的这段路,便是当年的轿车专用线。咱们还搞了桑园电站和黄兰溪电站等,为闽东后来工业开展奠定了电力基础。穆阳溪梯级电站是后来建的三级40万千瓦项目,前期作业都是其时咱们做的。第二,治理整顿对于闽东来说恰好是个开展时机。这也是习书记提出的一个异乎寻常的观念。他指出,治理整顿是为了加强内部管理,更好地进步功率。无论是农业方面仍是工业方面,在市场不好的状况下,提升竞争力,搞集约式开展,都很有必要。他的这些观念跟他人不太相同,不是说治理整顿就没工作干了,而是大有可为,正是需求牢牢掌握的开展时机。
习书记在宁德的会上常常讲,闽东的开展,不能不急,也不能太急。其时宁德在福建9个地市排名最终,和其他地市距离大,不能不急。但也不能太急,太急了脱离实际,因小失大。他提出发扬“水滴石穿”的闽东精神,要一点一滴扎厚实实地做下去。他还屡次提出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着重干事要有头有尾,不能是今日加油干,明日碰到困难就畏缩了。一旦确立好目标,就沉下心来,一步一步向前走。脱节贫穷,不能说一下子就要奔小康了。作业要抓住,更要厚实,久久为功才是正路。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提出“四下底层”的作业要求,您能谈谈这方面状况吗?
汤金华:“四下底层”是习书记来宁德后带动起来的一套准则性作业要求,坚持得很好,中心是转变作业作风,密切联系大众。其间第一项要求——信访招待下底层,我参与得比较完好和系统,主要说说这方面状况。
为什么首先是信访招待下底层呢?由于其时的社会状况很不达观,来信来访问题十分突出。闽东的来信来访是最多的,信访量福建省排第一。每次传闻省里领导来了,就或许有人拿出一条红布拉起来,跪在那里拦访,领导们碰到这种状况也没办法。该怎么办?习书记说:“老百姓上访阐明他们有话没当地说,没办法了才来找咱们。他冲上来拦车,也不容易,至少要打听出来领导什么日子来,什么时候从这儿过。咱们要辩证地看待上访,要打自动仗。”他说,上访看起来是件消极的工作,但多数状况都是事出有因,要害的问题仍是出在上面。所以要多为老百姓考虑,不要怕“访”,自动深入底层,把接访当成研讨和解决问题的好时机。
信访招待下底层,是1989年初地委举行作业会议之后启动的。先由区域班子成员和有关部分组成一个大的接访组,到了某个县,再把县班子的主要领导加入进来,共同参与接访。时刻一般选在周末,地址在校园里。大的接访组一分为四或许一分为五,每个组里都配有地委的同志和县里的同志,一组占用一个教室。来访大众排好序,一个一个把自己的信访材料拿过来,咱们仔细招待,仔细研讨。
这项作业开展起来之后,逐步构成常态化,地委每个月都组织接访组到一个县里接访一天。每次信访招待之前,还要在县里大造舆论,或进行播送,或发通知贴告示,有必要告知到每个老百姓。“第一炮”就选在霞浦县,第二个月到福鼎县,再往后到福安县,直到9个县轮一遍,用了将近一年时刻。
每次信访招待之后,各组要把收集到的问题分门别类,然后请地、县各部分把问题领回去解决。根本的要求是,每一封信、每一个大众反映的问题都有必要答复,不管能不能解决,都有必要有所告知。信访招待下底层,广受大众欢迎,来信来访量随之急剧下降,除了几个“硬骨头”问题,简直都没有了。
依照规定,地委和行署各位领导要轮番参与信访招待下底层。但难能可贵的是,习书记全程参与了每一次信访招待,而且还特意告知我每次都和他一同去。
习书记常常给咱们讲,下底层接访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调研,能够掌握许多一手状况。每次接访开始之前,在筹备作业之中,县里都要全面介绍状况,这是一个学习了解的时机。在接触大众时,又能了解许多实际状况,这些都是坐在机关办公室里得不到的。我感觉,“四下底层”的准则里面,浸透的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维,十分明显地体现了习书记执政为民的态度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