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九湖公园一景。蔡文原 摄
种了半辈子水仙花,李和平没想到家门口也成了花园。今年初,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启动建设,闽南文化特色古厝、串联成线的绿道与花卉苗木产业带相融合,使李和平居住的龙海市九湖镇顿时靓起来。
“以前,门口这条路光秃秃的,车辆一过,尘土飞扬,噪音也大。如今已铺上绿带,种上各种花木。”在下庵村自家房前,李和平告诉记者,这条路是漳州西环城路,机动车道、人行道均被树木隔开,形成的四道“绿墙”有效减少了尘土、噪音对周边居民的侵扰。
李和平的三层小楼外墙立面即将完成装修,红砖、白墙、燕脊、骑楼……浓郁的闽南民居元素随处可见。
“镇里集中征求了居民意见,对西环城路民居统一规划、统一装修,回归闽南古厝特色。”李和平的房子建了18年,一直是白灰墙。随着种花效益越来越好,他和老伴原本就打算对房子进行外装修,没想到政府送惠上门,每平方米补贴30元。
“重新装修后,从外墙、窗框到屋顶,既美观又实用,让我找回了对古厝的儿时记忆。”李和平的儿子李志伟说,周围环境改善了,九湖镇的花卉产业吸引更多客商。目前,李志伟与家人承包了30亩地种小盆栽,花苗刚种下,慕名而来的厦门客商就下了订单。
房子快装修好了,李和平的孙子也降生了。离李和平家不到百米,就是面积近400亩的公园。公园里,闽南红砖拼图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的驿站,令人赏心悦目的香樟、美人树等高大乔木,绵延的荔枝海、杨桃林、菠萝蜜等漳州特色果树,让人们畅享其中。“谁能想到,乡镇会有这么大的公园。以后,我可以推着婴儿车逛公园啦。”李和平的幸福写在脸上。
目前,九湖公园已开园,西环城市片林公园将在11月开园,两个公园总投资近亿元。“去年底,市领导深入九湖镇水仙花原产地调研,随之加快对水仙花基地的全面规划,并划定保护范围。
这样既有利于漳州水仙花产业健康发展,还为农业休闲观光游奠定基础。”九湖镇干部陈惠勇说,今年初竣工开放的水仙花观光栈道成为闽南文化生态走廊上的亮点工程。
“我们村是水仙花基地核心区。目前,按照‘闽南风、漳州味’的要求,村里全面亮化美化,配套建设了130亩的乡村公园、3个老人活动场所。”田中央村主任陈国诚对村里的发展信心满满。
近年来,漳州紧扣“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定位,在九龙江市区段南岸规划建设总面积3.25平方公里的闽南文化生态博览城。同时,规划建设全长153公里的闽南文化生态走廊。
以生态走廊建设为契机,漳州积极推进沿海防护林、城市森林、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文化生态走廊等六大工程,一批富美乡村不断涌现。目前,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等6个村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漳州高效农业型美丽乡村建设被列为全国十大模式之一。(雷光美 郭东福/文 蔡文原 摄)
□点评
生态个性凸显城市品位
“闽南风·漳州味”,是对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很好的个性注解。
特色元素回归让城乡亮起来。在生态走廊建设中,漳州有意识地倡导闽南元素,对传统建筑元素采用模仿、简化、拼贴、重构、抽象五种手法,营造生态、农业、文化相融的新图景。
生态建设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漳州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周边,就聚集上万家花卉企业和花卉基地,年创产值超过100亿元。建设生态走廊,漳州加快推进水仙花等本土优势花卉产业发展,并科学保护、整合产业发展空间,鼓励沿线建设特色农业相融的郊野公园,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已成为全省的共识。漳州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其在生态个性上的尝试,颇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