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残联:让更多残疾人过上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4-05-20 08:01:00来源:民生资讯









残疾人在“阳光艺苑”练习书法。
  
16日,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厦门的郭劲旺荣获“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身残志坚,绽放生命华彩。在厦门,其实还有很多“郭劲旺”,如同安一中拄着拐杖坚守三尺讲台的教师吕炳车、入选“淘宝十大个人网商”的聋哑人陈汉俊、全球首位残奥形象大使侯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近年来厦门各条战线上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优秀残疾人层出不穷。
  “有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残疾人一如既往的关怀,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才有我和鹭艺轩的今天。”郭劲旺的一番获奖感言一语中的。让我们一起深入厦门市残联,探究该部门是如何真心实意帮扶残疾人创业生活,如何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新跨越的。
  1 5日,一场倾盆大雨“洗净”了初夏鹭岛的沉闷,那新发出的嫩芽从树上探出了脑袋,三角梅在雨珠的点缀下更显娇艳欲滴。在整个城市都焕发出生命力的时候,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活动也在轮渡滨海公园举行——思明区特教学校的学生们穿着白裙翩翩起舞,吸引了来往市民、游客驻足欣赏;新成立八支助残志愿者专业服务队,让在场人群情不自禁伸出大拇指“点赞”……
  当天现场,欢声、笑语、掌声不断,这不仅是残障人士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体现,也是对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残联)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
  五年来,厦门市残联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危房改造、就业援助等基本保障,到利用辅助器具减少残疾人生活障碍的助残服务,再到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厦门市残联以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为目标,积极强化自身建设,为残疾人解难题,谋福祉。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绽放出生命的华彩。
  
出台政策
  为残疾人排忧解难
  还记否,三年前,三位阳光帅气的莆田90后大男孩在厦门见义勇为、勇斗抢匪被砍成重伤,其中张涵伤势最重,双下肢瘫痪,根本无法行走。
  13日,记者走进残疾人康复中心,此时的张涵却已站在平衡测试训练仪器上进行静态平衡训练了。“还行,现在能坚持站半小时,”张涵打趣地说,“以前刚从轮椅上站起来,腿就抖得跟筛糠似的。”
  自2013年12月从北京回到厦门后,张涵每天都来到康复中心进行平衡能力、腿部推拿等康复项目训练,而这些训练,都是免费的。“收费的话,一个月大约要5000元,我的家庭根本没办法负担这么一大笔费用,那康复训练肯定会终止,我也不会恢复得那么快了。”张涵说。他告诉记者,每每想到自己康复的艰辛和社会尤其是市残联对他的帮助,他就要流泪,“没有市残联帮助,我真的没办法渡过难关”。
  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曾毓琪说:“要切切实实提高重残人的生活水平。”正是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市残联积极协调出台政策,对于生活困难和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残人,给予每人每月300—400元居家护理补助和300元生活补助。截至目前,厦门共有6000多名重残人享受到了生活困难补助,7600多名重残人享受居家护理补助。
  事实上,重残人的补助政策只是市残联五年来,推动出台的20多项扶残助残政策中的“冰山一角”。
  在全国率先实行重残人提前5年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残疾人可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险;针对残疾人就业问题,出台残疾人自主创业补贴、残疾人个体工商户“两险”补贴、残疾人经营“爱心海西书刊亭”补贴等政策,仅2013年全市就有723名残疾人获得自主创业补贴;在就学补助上,修订出台了《厦门市残疾人和低保残疾人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全日制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助学体系,基本实现了残疾人在校免费教育……一项项政策如同一面面保护墙,筑起了残疾人的安心家园。据了解,目前厦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已位居全省榜首,走在了全国前列。
  
强化自身
  当好残疾人的服务员
  曾毓琪理事长认为,各级残联组织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状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队伍、建机制,不断提升残疾人组织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日前,湖里区吕岭社区残疾人联络员谢曲参加了江头街道举行的“重度残疾人托养政策的培训”,作为吕岭社区唯一一名残疾人联络员,谢曲服务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社区108名持证残疾人是否能准确收悉市里的扶持政策,享受到政策优惠。在当天的培训课上,谢曲拿着笔唰唰地记录着。“我要多记一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社区残疾人。”说罢,谢曲拿出红笔又画上了一条重点。
  五年来,“干事创业,努力为残疾人谋福利”已成为全体残联干部的共同追求。干部们深入基层、深入残疾人家庭走访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市残联系统34名党员干部与屿后西社区残疾人结对帮扶,与同安窑市村残疾人结对共建,帮助建设村文化室、康复室,帮助残疾人改造危房、适配辅助器具、培训技能,增进了残联干部对残疾人的了解。各级残联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争先创优”等主题活动和“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教育,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市残联一系列增强自身能力建设的举措,不仅让残障人士幸福指数节节高有了可靠保障,也提升了残联自身的活动空间。
  在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使命中,市残联尤为看重增强残联组织服务力、创造力、凝聚力、管理力的未来之路。
  根据2014年市残疾人工作要点,重点抓好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强基育人”工程,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开展职业道德培育和业务能力训练;加强各专门协会建设,积极探索并实践专门协会社团法人治理和服务模式,使其成为温馨的“残疾人之家”;支持和帮助专门协会充分运用社会化工作方法开展互动,打造协会工作特色品牌。
  “打铁还需自身硬,残障人士的幸福指数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扎实、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的残联队伍支撑,这样才能当好残疾人的服务员。”曾毓琪理事长说。
  
以人为本
  打破残疾人的“平等藩篱”
  “至扬(化名)7个月的时候被查出自闭症,我和他妈妈抱头痛哭。”13日,林先生向记者说起孩子七年的成长历程,数次埋头哽咽,“他第一天去幼儿园咬破了钢琴的皮椅,第二天咬破了老师的裙子,到了5岁,大小便还不会自理,照顾这个孩子,就像走在一条没有光的隧道里。”
  希望在去年12月被点燃。市残联在全国率先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幼儿园——心欣幼儿园,35名老师通过口语语言、社会性、健康、大动作、艺术等五个领域为园内105名智障、自闭症、脑瘫和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和康复医疗,而林至扬作为曾经自闭症较为严重的儿童,如今已经学会了独立吃饭、唱歌,且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
  “我们家有个小本子,记录着至扬从出生到现在的每一天变化。自从孩子进了心欣幼儿园,每天进步的记录多了起来,家里的欢声笑语也多了。”林先生欣慰地说。
  从提升服务到搭建平台,市残联不断通过搭建者残疾人的服务机构打破残疾人的“平等藩篱”——建成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全国首个“阳光艺苑”残疾人艺术馆,众多残疾人在其中展示自身的艺术成就,并与台湾残疾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在区、街(镇)建立“福乐家园”和“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722名残疾人实现了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愿望。在38个街(镇)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残疾人康复室,在182个社区设立康复活动站,在岛外建立5个精神病服药点,方便了残疾人就近康复治疗和训练。
  不仅如此,市残联还扎实实施六大助残工程。在就业援助上,为2955名残疾人进行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推荐就业2183人次,40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723名残疾人自主创业。累计开班各类残疾人培训班288期,培训残疾人12037人次。57人参加全国、个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全国“社区残疾人就业指导服务之星”等荣誉称号。
  市残联与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走访、慰问残疾人9450人次,发放慰问金及物品价值284万元。为8000多名残疾人办理优惠乘车卡,建立下肢残疾人驾车培训基地,帮助残疾人实现驾车出行的愿望。
  很多时候,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来标记的;一个社会的温度,是以如何关怀那些生活不幸的人来衡量的。以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为契机,厦门市残联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让更多残疾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开创更加美好的残联工作新局面!(邓婕 梁哈榕)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