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突破农村发展要素瓶颈

发布时间:2014-04-28 08:00:00来源:民生资讯









  不久前,中国航天育种示范推广项目落户三明(沙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计划建设中国东南部航天工程育种科研基地、技术平台,以及针对经航天诱变的各生物物种(包括农、林、畜牧、水产业等)的科普、选育、示范、推广,探索基地生产、种苗繁育、加工生产、体验观光等产业化发展路径。
  近年来,三明坚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从地、钱、人等方面入手,着力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出台《关于建设农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千亿现代农业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千亿现代农业产业。三明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去年,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69.44亿元,同比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532元,同比增长12.3%。
  土地流转:
  由政府主导向企业运作转变
  建宁县客坊乡里元村村民陈奕先正在莲田里忙活。一眼望去,大片的莲田荷叶尖尖露出水面,甚是好看。2012年,陈奕先流转村里的116亩土地,与县里的绿田公司签约合作连片种植莲子。
  “国家政策好,支持我们土地流转。如今,与公司合作,销路不愁,我们只管安心地种。”他说。
  土地规模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要推进农业规模发展,首先得解决地的问题。
  2011年5月,沙县成立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信托公司——源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有限公司、金茂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有限公司,探索由政府主导向企业运作转变,以信托的方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流转,让沙县大量闲置、零散的土地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种养能手集中。在沙县模式的触动下,三明多个县市土地流转都取得实效。2013年,三明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近70万亩,约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
  三明将全面推广“沙县土地信托流转”模式,并尽快完成县级土地流转信托服务平台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全市所有涉农乡镇信托机构建设任务,推进市级土地信托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乡联网。对建立土地流转信托公司的,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本扶持。
  农村金融:
  破解“担保不易”难题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融资困难却是拦路虎。在农村,融资难主要在于贷款担保难。为此,以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为样本,三明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通过创新担保方式,破解“担保不易”难题。
  在沙县,采取村民出资为主,政府注资、能人捐资为辅等多种筹资方式,率先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实行封闭运行、动态管理,为所在村出资村民贷款提供担保服务。此外,先后成立全国首家农村土地流转行业性担保公司、养猪专业担保公司,以及全省首家村组织与村民共同出资的担保公司等。
  沙县高桥镇新桥村计生二女户黄香姬家境比较困难,想做点小生意,却受困于启动资金。2012年沙县启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给她带来发展的良机。依据县里建立的农户经济档案的评定,作为AAA级诚信计生户,黄香姬入股新桥村诚信计生贷款担保基金2万元,获得农商行5倍贷款授信,获贷10万元。她利用所贷资金在广东开设一家沙县小吃经营店,一年下来挣了近40万元,当年就还清贷款,并在高桥镇明洋山农村新型社区建成新房,如今一家人已搬入新居。
  目前,沙县已有53个村建立融资担保基金,基金规模达3822万元。同时,沙县还充分利用农村的林、地、房等资源,创新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流转项目贷款、农村住房系列贷款等多种农户融资担保产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抵押登记试点,促进更多的金融资金向农村倾斜。
  2013年,沙县共发放林权贷款3.32亿元、土地流转项目贷款1.1亿元、农村住房贷款1.2亿元。得益于农村金融改革,许多像黄香姬一样的困难户走上了致富的大道。
  农民培训:
  夯实现代农业核心要素
  在清流县嵩溪镇,提起郑开红的名字可谓无人不晓。从昔日靠杀猪、种植水稻养家糊口,到今日以种植花卉致富、带动乡里300多户村民,郑开红的成功,离不开县里的农民培训工程。
  2006年以来,清流每年都举办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重点在花卉、苗木方面,邀请专家、技术人员、有经验的种植户讲课和实地指导,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从那时起,我每年都参加培训,不仅学到种养技术,在农产品营销上也获益匪浅。”郑开红说。
  2011年6月,郑开红成立景红花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63人,拥有基地面积2800多亩,种植非洲菊、玫瑰等各类花卉1000多亩,产品远销上海、广州等地。合作社里有高级农艺师2人、中级农艺师8人。去年,郑开红被县里聘为培训讲师。
  现代农业核心要素是人。近年来,三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进度,陆续制定、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措施,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根据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市里组织专家编印《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指导手册》,分门别类地对不同产业的从业人员组织开展培训。另一方面,着力培育骨干农民、核心农户,以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和新型职业农民后继者为重点,结合重点农业项目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同时,根据产业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核心农户解决人力资源问题,降低核心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核心农户的生产经营效益,并以核心农户带动周边农户转型。
  2013年,三明共培训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家庭农场主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1万余人,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免费学历教育2280人,农村实用技术远程教育参训10.16万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免费学历教育人数位列全省第一。(项裕兴 陈亮)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