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坑仔底村虎石自然村迎来了10年一次的“迎妈祖祈福”民俗活动。村民们一改往日的大操大办,节俭办活动,将省下的60多万元用于公益事业
从80多桌宴席变成了6桌,不见了高档烟酒,不见了大鱼大肉,只有咸饭、豆腐汤等家常菜。4月23日,泉港区后龙镇坑仔底村虎石自然村迎来了10年一次的“迎妈祖祈福”民俗活动,往日大操大办的民俗活动却“改头换面”,迎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村老人协会负责人黄顺金说,因为民俗活动10年才轮一次,村里的200多户村民都很重视。2004年那场活动,家家户户大摆宴席,到处请客,每户至少要摆两三桌;戏班、腰鼓队、民间乐队一个不能少,2000多人参与活动。“光是村里就摆了80多桌宴席,招待工作人员和宾客。10多万元经费最后只剩下600元。”
又逢10年一回的民俗活动,许多村民认为,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兴起节俭之风,村里的民俗活动也要厉行节约。于是,村里决定召开一场茶话会,听听村民的意见。
“太浪费了!村里放鞭炮就要花近万元,戏班一晚三四千元,每家每户还摆宴席搞攀比,一些家庭摆了10多桌,要花上万元。”村民黄建华说。他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肯定。最后,茶话会定了一条新规:民俗活动要节俭,剩下的钱用于公益事业。
让黄顺金想不到的是,这次经费筹集顺利,而且数额大增。2004年活动每人要出资50元,许多村民不愿意交。但是,今年200多户村民都自愿掏腰包,最少的出资100元,最多的交了10万元,共筹到70多万元。
民俗活动由两天“瘦身”成一天,开销能减则减。村里请了两辆电子礼炮车,每辆车每天600元;拒绝大宴宾客,每名工作人员领一瓶水、2块肉饼和一瓶花生牛奶,最后宴席只剩下6桌,桌上的菜由大鱼大肉变成咸饭、肉羹等家常菜。村里也不请戏班唱大戏,将戏台变成村民自娱自乐的大舞台。上行下效,村民摆宴席也不再大操大办。“虽然费用精打细算,但仪式依然庄严隆重,还是吸引了近2000名群众参与。”坑仔底村村主任陈远波说。
活动费用只花了5万元,村里将剩下的钱存到专门账户。陈远波告诉记者,打算用这笔钱先整治1公里长的虎石溪,让其成为村民的休闲场地,另外还要在村中心修建一座公厕。“剩下的钱用来助学、扶贫,将钱用在刀刃上。”
“移风易俗,改变了陋习。这钱花得实实在在,村民自然支持喽。”村民黄建华说。(赵锦飞 庄国辉)
记者点评>>>
上行,方能下效
一直以来,红白事、民俗活动是农村讲排场、比阔气的重要场合,这是面子在作祟。为了面子,一些人砸钱大操大办,导致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齐家治国之要。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奢靡之风。然而,当前一些农村的奢侈浪费之风久禁不绝,成为难点。
如何改变?在采访中,记者感到自上而下最给力。“村看村,户看户,农村看干部”,村干部要率先垂范,以奢侈浪费为耻,厉行节约,这样村民才会效仿,才能凝聚厉行节约的正能量。而且,村干部一般都是村里的能人,对村民有带头示范作用。倘若村干部自己大吃大喝,说出来的话自然没有分量。
虎石村的启示正在于此。正是有了村干部的带头,村民们纷纷效仿,才带动了节俭之风。(赵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