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探路“社区单车”

发布时间:2014-04-22 08:01:00来源:民生资讯









  出行不方便
  居民期待社区单车
  “出门买菜,还要把菜‘扛’回来,太累了。要是社区能配备公用的自行车,那就方便多了。”在一次入户走访中,家住禾山社区中央美地小区的苏阿姨的一条建议,引起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注意——何不在社区里设置专门的社区单车,方便居民呢?
  想法一出,社区、街道立即行动起来。今年3月,湖里区禾山街道拿出了“社区单车”系统的建设与运营方案,首批试点选在最年轻的禾山社区。通过社区社工组织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社区单车”的方案得到了90%以上社区居民的同意,建设最终正式启动。
  “社区单车”的出发点是服务社区居民,同时助推绿色低碳出行。有别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大资金投入和复杂的建设协调,“社区单车”系统简单易行投资小,具有更强的复制性,方便扩大规模。禾山社区的首批30辆“社区单车”将由企业认捐,覆盖中央美地、凯悦新城、联发欣悦园三个小区。
  “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骑着自行车买菜、运动休闲、短距离出行等便捷出行方式。”作为“社区单车”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禾山街道街政办的工作人员陈闽南认为,在交通日益拥挤、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的今天,“社区单车”系统的运行,将是惠民利民的一项好探索。
  模式更新颖
  以社区单车探索社区治理
  “社区单车”能够顺利推进,除了社区居民的建议外,还得益于禾山街道公务自行车打下的良好基础。
  “今年年初,我们就在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方便干部短距离外出办公的社区公务自行车,受到这个做法的启迪,社区单车也就应运而生。”禾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伟宏说,目前,街道公务自行车的利用率在50%左右,工作人员需要短距离的外出办事时,只要向街道的车队长借用自行车即可。从街道到区政府及周边几个小区也就七八分钟的时间,不仅方便快捷,也减少了公车的使用,更加节能环保。
  下个月,厦门岛内公共自行车系统部分工程将正式投用。“社区单车是公共自行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如果顺利推进,将能与公共自行车形成更好的衔接,为居民出行编织起更为便利的交通网络。”陈闽南说。
  “社区单车同时也是对社区居民和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在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巨东红看来,“社区单车”系统更像是以一辆自行车带动社区治理模式的新探索,“社区单车既是社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也是社区便民举措的新尝试,涉及车辆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如何推进发展,保障运行,都是一种考验”。
  “社区单车是一种创新,我们要考虑完善但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对居民有利的,街道会全力推进。”李伟宏说。
  管理不缺位
  确保单车系统运转
  虽然“社区单车”系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大的出行便利,同时推动绿色出行,但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禾山街道看来,如何推动该系统的顺利运行,似乎并不轻松。
  “因为是服务社区居民的惠民举措,车辆无偿提供给居民使用,因此该如何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和居民的安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陈闽南说,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精细的建设和运营方案。市民在使用自行车前必须办理一张借车卡,并缴纳300元的押金,之后才能通过智能锁车系统自动取用。这是为了避免车辆的丢失和损坏,在居民超时占车时也能自动扣缴,保证车辆正常流动。根据初步设想,市民借用车的前两个小时不收取任何费用,之后每超过一个小时将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以免居民长时间占用车辆。同时,考虑到安全问题,借车对象的年龄也将控制在16岁到65周岁。
  巨东红认为,除了规避风险之外,如何科学管理,让“社区单车”系统真正的运转起来,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探索,前期还是物业公益性地参与管理,之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不让管理缺位尤为重要。他认为,目前,可探索的两种方法是让企业帮助运营管理,或者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
  禾山街道办事处主任黄锦城也表示,社区单车是“美丽厦门”群众共同参与的项目。街道根据征集的意见,完善方案,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廖丽萍 林泽贵 杨明堂)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