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托养机构,给残疾人一个“新家”

发布时间:2014-04-03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龙岩东宝山残疾人托养庇护中心,只收较低的费用,把中重度残疾人集中在一起照顾,让他们过上正常生活,并且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其自理能力,为当地不少残疾家庭分忧
  4月1日上午,久雨初晴。位于龙岩市郊的东宝山残疾人托养庇护中心内,趁着天好,三三两两的残疾人或扎堆在院子里晒太阳,或在宽阔的活动操场散步,闲适安逸;在简陋的会客室里,记者的采访屡次被不时“闯”入要花生吃、要茶喝的残疾人打断……
  “这里的残疾人大部分都是这样子,我们习惯了。”该中心创始人、“中国好人”陈庚洋说,通过社会化托养机构的努力,能为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减轻一点负担,目的也就达到了。
  目前,我省有残疾人221万多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6.2%。残疾人在自身承受着巨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不少问题,尤其是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中、重度残疾人,需要家人专门照顾或雇人照顾,大大增加了经济负担。
  为此,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化托养等机构应运而生。2009年至今,我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公办残疾人福乐家园超过110所。同时,在各级的扶持、鼓励下,一些社会力量和资金还建设了超过60家民营托养机构,陈庚洋的托养中心就是其中一家。
  “很多比较严重的智残等残疾人,特教学校不收,生活不能自理,家人如果不出去赚钱经济压力又很大,只能忍痛把他们扔在家里。”老陈坦言,自己曾几次亲眼看到这样的惨状,感觉“他们太可怜了”。
  于是,陈庚洋开始思考能不能办一个专门把中重度残疾人集中在一起照顾的机构。他的想法得到当地残联认同。2007年,陈庚洋把自己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所赚的钱全部拿了出来,投资120多万元租下28亩地,创办了闽西首家残疾人托养庇护中心。
  经过7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陈庚洋的残疾人托养庇护中心托养残疾人97名,其中重度残疾人比例高达80%以上。为了把中心建设成残疾人的温馨家园,这里不仅设有90多间(套)的残疾人公寓、两个活动操场、一个活动中心和康复培训室、卫生所,还配备了20多名管理人员和医生、护士、老师等等,配有专车接送残疾人家属,让残疾人在这里正常生活的同时,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解决了当地不少残疾家庭的大问题。
  来自长汀的曹炜到中心已经6年了,由于意外造成二级伤残,年仅20多岁的他以往要靠父母服侍,父亲也因此无法外出务工,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到了中心后,曹炜学会了竹凉席加工技术,他可以借此赚一点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中心工作人员的周到护理,也让他的父母亲很放心。“中心给了我另一个家!”曹炜说。
  考虑到残疾人的实际困难,该中心一直坚持低收费。目前,包括吃住和日常的康复训练等,最低收费仅为每人每月200元,最高也不过700元。由于收费低廉,中心运转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陈庚洋说,目前,各方面的扶持只有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的5000元补贴等少数几种。为了维持日常运作,陈庚洋每年都要从自己从事的建筑等其他行业的利润中拿出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进行补贴。
  “亏本也得经营!”陈庚洋坚定地说,“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过来问入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农村的和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如果中心不办了,这么多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该怎么办?我就当是在做善事。”
  据了解,目前龙岩市有残疾人21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7.2%,其中仅智残和精神残疾的就有3.4万多人。除了老陈这家托养中心,龙岩公立的专门残疾人托养机构还是空白,这成了当地残疾人工作的薄弱点之一。一些生活无法自理或存在自理困难的中重度残疾人除了个别分散在敬老院、养老院等之外,大部分只能由家人照顾,既加重了家庭负担,而且一旦家庭照顾不善,又极易造成问题,这几年精神残疾人伤人的事件在当地屡有发生。
  对此,龙岩市残联有关工作人员认为,像东宝山残疾人托养庇护中心这样的机构对当地来说是很必要和急需的,也是政府大力鼓励和扶持的。但是,残联一个部门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各级各部门能够参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对具备一定条件的民营残疾人托养机构,在现行政策支持基础上,从用地、用电、用水、税费等给予更多支持,让民营残疾人托养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张杰 温连光)
记者手记>>>
呼唤更多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有关智残等残疾人被锁多年的报道不时见诸各类媒体,每每读到此类新闻总让人倍觉心酸。如何让残疾人尤其是中重度残疾人更有尊严地生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一方面,残疾人及其家庭陷入生活困境,需要专业的社会化残疾人托养机构;而另一方面,纯公益性残疾人托养机构相对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入驻条件有限制等因素,使得部分残疾人不能如愿入驻。
  在此现状下,民营残疾人托养机构可谓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然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各种扶持政策的相对滞后,目前,全省大部分民营残疾人托养机构运营情况都不太尽如人意,这些机构在为残疾人家庭、为政府、为社会分忧的同时,还要承受经营上的巨大压力。
  实际上,在北京、广州等地方,早已出台了扶持民营残疾人托养机构的一系列政策,如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兴办此类机构、按照床位数进行补贴、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给予资助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期待我省能在这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的残疾人在民营托养机构更好、更幸福地生活。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