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龙海市九湖镇林下村,走在整洁平坦的水泥路上,只见一栋栋新楼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村民洪林金告诉记者:“我们村的变化多亏了郭宜良。”
林下村有11个自然村。以前,由于人口多,村财负债高,村穷民穷,时常有村民上访,被列为综治重点村。
2004年,率先致富的郭宜良毅然关掉经营多年的加油站,放弃水果批发生意,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再次回到村里,参与实施一系列村庄整改计划。
要致富,先修路。郭宜良说,10年前,林下村连接外界的主干道就是一条坑坑洼洼、铺了一层沙石煤灰的小道。村民要把农产品挑到镇里卖,天不亮就得出门,天黑了还回不了家。村里到处都是露天粪坑,夏天蚊蝇成群,雨天污水横流。下雨时,小道泥泞得根本无法行走,村庄便成了与外界隔绝的世界。有一次大雨天,村里有一个小孩生病要送医院,父母背着他在泥泞的路上一步一滑、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赶。当时,郭宜良正开车回村,他想载他们去医院,但在小路上他连给车掉个头都很难。慌乱中,他的车陷进了烂泥坑里。“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帮村里修一条路。”他说。
修路需要的资金并不多,但由于村财负债累累,郭宜良只好自己垫一点、找上级要一点、再找朋友赞助一点。改造村道时,他还垫付了近2万元给村民赔青。在他的努力下,路终于修成了。
以前,村民经常在村部周边的自留地种菜浇粪,搞得到处臭气熏天;村部周边原有10多棵龙眼树,每年因为摘果子村民总免不了闹些小矛盾。郭宜良自己垫钱把村部周边的地和树木从村民手中购买过来,改成绿化带,树上的果子由村里统一销售,收入分给村民。紧接着,村里将乌石步、横垅、塘尾3个水库收回重新承包。为了杜绝“人情承包”,郭宜良建议除本村村民,村两委成员及其直系亲属、非本村村民均不得参与承包竞标。水库承包每年给村里增加了近30万元收入。此后,村里有了不成文的规定,村干部及其直系亲属不准承接村里的建设工程或参股村里的任何企业。他告诉记者,环境好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村财也慢慢积累起来。
10年来,郭宜良热心村里的各项事业,个人收入每年却减少了10万元以上。村民洪林金形象地比喻道:“郭宜良是‘校长兼校丁,煮饭兼敲钟’,村里大小事都有他的身影。”
如今,林下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盖了楼房,买了轿车,家里还装上了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就连农家院里的厕所,城里人见了,都直夸像宾馆似的干净。过去,村民靠养儿防老,现在人手一份新农保;过去,村民小病忍着、大病扛着,现在人手一份新农合。6000多名村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可郭宜良自己的腰包却大大“缩水”了。但他仍满脸幸福地对记者说:“是党的好政策帮村民圆了‘过上城里人日子’的梦。”(魏桂莲 郑智敏 王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