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乡镇敬老院,主要是针对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需求,但由于机构运行缺乏保障、护理力量薄弱等因素,其入住率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三明市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
“乡镇敬老院大多有40张的床位,但是只有三四名五保对象入住。虽然全县9个乡镇全部建了敬老院,但是入住率不高。”三明市明溪县民政局工作人员李怀荣一语道出许多乡镇敬老院的现状。
虽然我省正逐步实现乡镇敬老院全覆盖,但是这个本该是给五保对象遮风挡雨的家,却缺少吸引力。撇开农村老人养老旧观念外,乡镇敬老院加强自身建设不容忽视。
政府购买服务,让护理人员吃下定心丸
永安市安砂镇敬老院共有60张床位,住有25个老人。全镇共有64个五保对象,入住率接近四成。
89岁的五保老人陈加章说,他在这里生活了六七年,感觉很舒服,“护理人员帮我们煮饭、洗衣,帮我们看病、买药,比原来一个人在村里生活好多了”。
陈加章所说的护理人员就是敬老院院长李玉仙和她的女儿陈娟。从1983年开始,李玉仙就与安砂镇敬老院结缘。
“当好敬老院的护理人员,要不怕脏、不怕累,一年365天都得守在敬老院,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李玉仙说。将来谁来接手这个敬老院,这是62岁的李玉仙经常思索的问题。来的人没有一个能长留,不得已,她只得把女儿陈娟发展为接班人。
但是,李玉仙还是有点不放心,不知道女儿能坚守多久。“我曾领过每月38元的工资,前几年工资也只有几百元。我们老一辈人能忍受,但是女儿还有孩子,这点收入,怎么能支撑家庭?”李玉仙说。
永安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叶长健告诉记者,护理人员一直是乡镇敬老院的薄弱环节,由于待遇低、工作累,乡镇敬老院比城市养老机构更缺乏护理人员。对此,永安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和乡镇财政兜底,乡镇敬老院护理人员月工资按照市里最低工资的150%标准确定,达1500多元,同时办理“五险一金”。
陈娟说,此前护理人员的工资多少没有明确规定,多由乡镇东挪西凑,经常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现在,由政府购买服务,工资有了保障。她每月扣完“五险一金”所交费用,实际可领1100多元工资,虽然不是很高,但还是让她觉得吃了颗定心丸。
叶长健告诉记者,现在全市11所乡镇敬老院都配备一名以上护理人员,正是有了政府购买服务这项机制,让敬老院留住了人,也留住心。下一步,要实现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
互助养老,探索自我服务的新模式
明溪县是财政困难县,政府购买服务有困难,如何让乡镇敬老院运营,该县探索了一条互助养老的途径。
夏坊乡有五保对象42人,入住敬老院的有12人,入住率列明溪县9个乡镇之首。该乡民政办主任谢芳宾说,魅力来自于互助养老。
21日,记者来到了夏坊乡敬老院,12名老人有的在晒太阳,有的在种菜。这些老人多数在80岁以上,邓龙生是这些老人中较年轻的,他今年69岁,身体硬朗,因此他成了敬老院的“热心管家”。
“这里买米买菜,煮饭煮菜,我一个人都包了,每餐标准是一菜一汤。”邓龙生说,他现在要经常琢磨给老人换换菜式,让大家吃得开心。每逢过节,是敬老院最热闹的时候。邓龙生总要大显身手,和一些年轻老人搭档,准备8个菜式,大家一起热闹过节。
“住在这里的老人虽然来自不同村,但是我们互相帮助,互相慰藉,住在这里开开心心。他们要买什么日常生活用品,一般都会叫我顺路捎带。”邓龙生说。
据厦坊乡副乡长罗桂珠介绍,该乡财政吃紧,无法聘请专职护理人员,因此探索出互助养老的办法,让邓龙生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让院民中年纪轻的照顾年龄大的,通过互助,老人们还可以排解生活中的孤独感。“我们每月出资600元聘请邓龙生,花最少的钱维持低成本运营,但是效果不错,入住率提高了不少。”罗桂珠说。
发展院办经济,“以副补院”增强造血功能
三明一些乡镇敬老院探索利用敬老院土地开展农副业生产,发展院办经济,“以副补院”。
在永安市安砂镇敬老院,有一块菜地引起了记者注意。菜地约三四亩,种上了青葱、萝卜等。72岁老人江荣发的菜地面积近半亩,他正在给菜地松土。“菜拿到外面市场出售,一天最多时能卖10多公斤,可以赚到四五十元,平常也能赚10多元,这些钱可以用来购买生活用品。”江荣发说。
院长李玉仙说,现在已有三四名老人下地种菜,一名老人每天可以创收10多元,这些钱他们都拿来提高生活水平。“一些老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创收,而且锻炼身体,我们很支持。”为了鼓励老人的积极性,李玉仙承诺只要老人种出青菜,都能以市场价卖给敬老院,让老人不愁销路,院里餐桌上的菜品也更丰富。
记者在三明市多地看到,发展院办经济已经成了不少乡镇敬老院的自发探索。如明溪县厦坊乡敬老院有闲置的四五亩山地,一些老人种上竹子,一些老人种上青菜。今年76岁的杨大爷种了两三分地,每个月可以收入一两百元。他说:“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种菜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自己有收入,生活也比以前更滋润。”
三明市民政局救灾福利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乡镇敬老院的地理特殊性,可以利用闲置的土地、设施等,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等院办经济,既可以丰富餐桌品种,其收入还可用来改善供养对象的生活,增强了敬老院的活力。当然,如何壮大院办经济,增强其造血功能,这是下一步要探索的内容。(薛希惠 赵锦飞 魏兴谷 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