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汽车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汽车数量的持续增多,带来的不仅是汽车销售服务行业的日益繁荣,还有汽车消费投诉量的攀升。
据漳州市12315中心的数据统计,该中心2013年共接到与汽车消费的相关咨询、投诉702件,同比增长48.41%,汽车消费领域的投诉成为新的消费投诉热点。部分经销商的商业诚信度差是损害消费者权益、造成投诉增加的主要原因。
豪车也玩减配
漳州消费者谢某于2013年5月2日订购了一部价值89.8万元的奔驰汽车,随后支付了首付款33万余元,约定10个工作日内提车。在等车期间,车行的销售人员致电谢某,称其订购的车不好调,但有一部同款车“配置上少了氙气大灯和大灯清洗功能”,问他“可不可以”。经过考虑,谢某表示同意。
可是,当谢某到车行提车时,现场验车却发现该车配置上少了大灯随动转向、氙气大灯、LED日间行车灯和大灯清洗等四项功能,而不仅仅是销售人员之前声称的两项功能,其中“大灯随动转向”是谢某特别需要的功能。所以,谢某表示不能接受,要求该车行按其要求的配置重新调一部车。
而车行竟以该车已全额付款给其上级经销商,且已开具了以谢某为车主的发票为由,表示只能等该车售出后才能另外调一部车给谢某,并且期限无法确定。谢某与车行多次协商未果,愤而投诉到漳州12315。
经调解,车行与消费者签订补充协议,由车行在三个月内按消费者的要求重新调一部车给消费者,若逾期将按总车价千分之五支付违约金给消费者。
遇到同样烦心事的还有消费者韩某,他向漳州某车行购买了一辆“陆虎”极光越野车,价值60多万元。在订车协议中,特别注明赠送门边的脚踏板,并约定提车时一并安装。但韩某在提车时,车行却以该门边踏板没订到货为由,要求消费者自行购买安装,拖延一个多月仍不予处理。最终在漳州12315调解下,车行同意三天内按约定予以免费安装门边踏板。
二手车猫腻多
部分二手车市场经销商为了能让汽车卖个好价格,可谓挖空心思,不惜上演瞒天过海、偷梁换柱之计,欺骗消费者。
计一,瞒天过海。消费者陈先生于2013年12月11日通过中介购买一辆现代伊兰特二手汽车,购买时,中介信誓旦旦承诺该车未出现过大事故。细心的陈先生留了心眼,要求中介将车辆未出大事故的承诺写入购车合同,并在事后邀请专业人士对汽车进行检查。一检查就露了馅,汽车车体密封条一拆开,里面伤痕累累,肯定是大修过。在漳州12315的帮助下,陈先生拿回了购车款25700元。
计二,偷梁换柱。消费者吴先生选购了一辆二手卡罗拉,3年多的车,行驶50300多公里,外观如新。购买后,吴先生心里不踏实,跑到4S店去调看该车的保养记录。一看吓一跳,4S店记录该辆汽车在新车的第一个半年就行驶了5万公里,也就是说该车在其后三年里仅行驶了300多公里。“这怎么可能,肯定是经销商修改了汽车里程表。”吴先生很是气愤。可经销商却对吴先生不理不睬。最终,在漳州12315的帮助下,吴先生拿回了购车款。
化解汽车维权之痛
据介绍,部分汽车经销商的销售不诚信主要体现在:虚假宣传,虚假承诺,随意或变相加价提车,不按合同约定时间交车,不按合同约定的配置或颜色交车,将低配置的车冒充高配置的车出售,将加装配置车冒充原厂车出售,提供的加装配置以次充好,把有问题的车当成好车出售,把维修过的车当成新车出售,强制保险,订金退还难等。
工商提醒汽车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多留点心,签订合同要谨慎,认真审查合同条款,对于自己特别在意的购车事项一定要写入合同,要仔细查看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合理、公平,付款方式和质保期是否公平等,防止落入合同陷阱。同时,要注意选择规模大、信誉度高的市场、专卖店或经销商,查看其相关资质证件,注意索要消费凭证,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向有关行政职能部门或消委会进行投诉。(姚瑾 张豫闽 陈志斌)